中医 水?中医 水果

发布时间:2023-12-10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中医 水这个问题,中医 水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用中医如何解释水在人体得运行
  2. 中医的湿气是指什么,为什么和水不同?
  3. 解读中医理论:为什么中医理论总是用“水”、“火”来说事?
  4. 中医一升水等于多少克

用中医如何解释水在人体得运行

五行中水即是肾,肾水上行,和心火济济,阴阳平衡,心火与肾水互动相交,其实肾水不单指肾阴,肾阳育于阴才是先天之本。肾司二便,二便就是浊。浊的主要成份是浊水,降浊则是现代所说的,排出代谢废物。

小肠是受盛之官,受盛水谷精微,精微就是营养物质。营养物溶于水,在水分穴升清降浊,浊物交于大肠,清物交于心脾,完成升清。

其实水分应指整段小肠,经络是为突出穴性而言。

胃,小肠,大肠三位一体共同完腐熟化物过程,也就是水谷化精微。水谷精微的转化就是中医的升清,脾主升,心肺及肝肾完成宣散,也即今天说的代谢。如比说来,水谷精微物质转化和现代西医说是一个道理。

中医的水谷精微的升降比西医更科学,更全面,因为中医的五脏六腑全在其中。

纯是个人浅见。

中医的湿气是指什么,为什么和水不同?

中医的湿气是指人体的气血运行瘀阻或者功能不足产生的瘀毒,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气、血、精、津液,瘀阻就会产生湿气,人体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湿气,这些基本物质一旦瘀阻或者运行不畅就会产生湿气,外邪侵犯人体也会产生湿气,湿气可以导致疾病,疾病也会造成湿气,所以人体的代谢功能稍有不足就会有湿气产生,五脏六腑都有可能产生湿气,湿气和水不一样,水是比较清纯透彻的物质,湿气是水和其它物质形成的比较粘稠的东西,这些粘稠的物质只要停聚在一起就是湿气,饮水入胃,通过脾胃的运化就能变成津液,如果脾胃功能降低或者失调不能运化水液,水聚在胃中则为湿气,气血瘀阻也会变为水湿,血不利则为水,津液聚集在一起不能散布也会形成湿气,上焦瘀阻就会面部浮肿,中焦瘀阻就会腹满腹胀、咳嗽气喘,下焦瘀阻就会腿脚肿胀、四肢无力。

人体久居湿地就会造成湿气重,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也会产生湿气,五脏六腑功能不足也会造成湿气重,湿气在表就会浑身油腻、身体沉重、肿胀疼痛,像一些风湿病、风湿感冒等,湿气在上就会头重如裹、头晕头疼、面部浮肿,湿气在心是由于气血运行不足或者瘀阻引起的,就会有心慌心悸、烦躁失眠、胸闷气短、胸中胀满、浑身无力,湿气在肝是由于情志郁滞,影响气血运行,造成瘀阻生湿、生热,湿热旺盛的就会头晕头疼、血压升高,像肝火上扬引起的血压高,是风和痰湿瘀经络阻造成,严重的会发生中风病,湿重热轻的就会有湿热下注的现象,湿气在肺是由于外邪侵袭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气的宣降,就会有咳喘呕吐、面部浮肿等症状,水湿在脾就会就会影响脾胃运化,就会胸满腹胀、恶心呕吐,水湿在肾就会四肢无力、小腹胀痛、手脚肿胀,水湿所到之处都会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就会产生湿气。

湿气清稀的就如同水一样,粘稠的就如同热痰一样难以咳出,或者咳出粘稠的痰块,湿气有时和水一样清稀,但里面都掺杂了很多有害物质,身体不能排泄而郁滞在身体中就是湿气,如果身体功能恢复正常,这些湿气还有可能被身体吸收后代谢出去,所以湿气是身体功能降低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解读中医理论:为什么中医理论总是用“水”、“火”来说事?

”水”、”火”是自然界中的两种物质,中医把水比作”阴”,”阴中之阴为水”,把”火”比作阳,”阳中之阳为火”,”火”和”水”是相对的,就像”阴”和”阳”一样,也是相对而言。

中医之所以拿”水”、”火”说事,就是因为”水”、”火”可以比作阴阳,中医认为疾病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也就是说”水”太旺盛,就会造成阳虚,”火”太旺盛就会阴衰,因此阳盛就会上火,阳虚就会体寒,阴阳的盛衰都会发生疾病。

阴阳是自然的道理,阴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旦失调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中医经常拿”水”、”火”说事。

中医一升水等于多少克

中医一升水等于1250克,10升水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