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中医消渴,中医消渴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露水又叫百花露,天水,能治病。记得中学时一中医讲:“端午节早晨以三米素练于草上拉而取露于坛,密封置于当院埋之,日照、人踩,汲取天、地、人之精华,七七四十九天后能治百病!”是真是假有待考证,可本草纲目上确有记载:‘’露水性甘味平,养阴抚阳,滋益肝肾,去诸经之火,愈百病,止消渴,甚为有效。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白花露能止消渴;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每天早晨用柏叶露、菖蒲露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小时候妈妈也曾取露水给我滴过眼,滴过耳朵,有效果。只是现在工业污染严重,夜间露水吸取了空气中的毒素,应该有害了!
不是一回事,消渴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相对应,但又不能完全对应糖尿病,形容的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多由胃火炽盛,阴虚内热所导致,古人判断消渴的标准是尿甜,也就是说尿里糖,和现代医学的尿糖是一个道理。
古代医学典籍中记录为:《黄帝内经·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医里面一般把甲亢称为瘿病,病机多为脾气虚弱,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气血逆乱等。古书中记载《诸病源候论·瘿候》:“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初作与樱核相似,而当颈下也,皮宽不急,垂捶捶然是也。恚气结成瘿者,但垂核捶捶无脉也。饮沙水成瘿者,有核痛痛无根,浮动在皮中。”“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消渴与甲亢有关系,但是,是两个疾病,甲亢则会有眼突、心慌、脾气暴躁、怕冷、易饥等症状,有专家学者认为甲亢是因渴而消。不能完全认为是一个疾病。
中医的消渴不等于糖尿病,糖尿病也不一定非得渴…也就是说消渴不一定血糖高,血糖高了也不全都会渴…都需要根据病情,病症来辩证治疗的,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没有固定的方剂来降糖或者止渴的,比如说膀胱气化不利的烦渴,就用五苓散治疗,并没有生津止渴的药物,但是可以治疗烦渴,这就是中医的神奇所在,但是见了渴就生津的医生也大有人在,辩证很重要,别的不想多说…辩证施治辩证施治辩证施治!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根据不同症状,消渴症又分上消,中消,下消。在糖尿病的症状方面,“上消”偏重于中医的肺,“中消”偏重于中医的胃,下消偏重于中医的“肾”。这里并不是对应的现代医学的肺、胃、肾完全是两回事。
现代医学对“消渴”的三消之说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是对疾病症状的粗浅认识,并不科学。但中医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认为,现代中医也应该不会把“消渴”等同于糖尿病。更何况糖尿病本身也不是一种病,比如说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上消:中医认为,常见上消症状是出现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量增加等。其实很少人会想到,糖尿病竟然会与肺有关系,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又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这里并不是对应的现代医学的肺。简单来说,中医认为,肺脏不但是水的源头,又能调节和疏通人体水液代谢,如果肺阴不足,外来燥邪侵入身体,肺部通调水道的功能就容易失常,自然全身水分无法正常分布至脏腑,最后造成喝很多开水却吸收不了,这时患者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同样道理,喝的水没有吸收就只能排掉,所以小便量就变多。
中消:中医认为,常见中消症状是患者吃饭多,但是容易感觉很快又饿了,而且食量大增但是体重却在下降,平常患者容易感觉口渴,尿量多,大便干燥,这是因为胃阴不足,又有燥热,这时就会出现胃火炽盛,所以就会出现这些症状。加上吃入的食物没有转化成身体所需养分,而是很快地被排泄掉,所以身体才会变瘦。另外,胃火炽盛还可能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这时就会出现便干,便秘等症状。
下消:中医认为,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一般都是糖尿病病程长期发展之后,才会发展到肾阴受损的地步。肾阴不足,肾主收藏的功能就会减弱,这时患者容易出现脸色发黑,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睡觉出汗,心烦失眠,小便频繁,小便颜色混浊等症状。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医消渴和中医消渴症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