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 肠痈中医鉴别诊断

发布时间:2023-12-09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关于肠痈中医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肠痈中医鉴别诊断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中医外科包含哪些方面,发展前途怎么样
  2.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是什么?
  3.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中医外科包含哪些方面,发展前途怎么样

以过去的情况来说,中医外科有普通外科疾病,有闪挫、伤筋、骨折等伤科病,有眼科、耳鼻喉科方面的病,还有皮肤科病等。

但是现在,医学院的教材已将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内容分出。

所以说到中医外科,其实老医师与现在的这些学生的认知并不太一样。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学的到底都是什么,反正以他们现在的水平看,如果有高手出现一定很受欢迎。

按照现在的教材,中医外科基本上包括:

1、皮肤病

在古代中医书里没有皮肤病专书,有关皮肤病的记载,散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之中,但现已列为外科范围。过去,外科又叫疡科,外科医生又叫疡医,所以现在凡是皮肤外疡,均属外科范畴。急性皮肤病,如水火烫伤等,也属外科。

2、急慢性化脓性疾病

也可以说属于皮肤病范畴,但这些主要是指痈、疽,疖,疔,流痰、瘰疬,臁疮,并包括肠痈(急性阑睢炎)、肝痈(肝脓肿)等痈肿。

3、急腹症

也就是肠痈、肝痈等痈肿的病源,包括肠痈、蛔厥(胆道蛔虫症)、肠结(肠梗阻)、胆石症、石淋(屎路结石)等病。

4、体表肿瘤

良性、恶性肿瘤全包括在内。良性的如气瘤、脂瘤,血瘤、筋瘤、痰瘤等,恶性的如失荣、石疽、乳岩、翻花疮,以及部分瘿的恶性变等。

5、肛门疾患

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痈、漏管、肛裂等等。

6、软组织和骨质的病变

如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附骨疽(化脓性骨髓炎)等。

7、已经被分出的内容

即以上提到的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内容。比如时毒(流行性腮腺炎)、伴见甲亢症状的瘿(甲状腺瘤)等。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是什么?

1、地仓

【定位】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指寸)。

【主治】口?、流涎、面痛等局部病证。

2、颊车

【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凹陷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斜等局部病证。

3、下关

【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4、头维

【定位】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等头目病证。

5、天枢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6、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小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闭经等妇科病证。

7、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眩晕、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一、医师职业素养

(一)医德医风

(二)沟通能力

(三)人文关怀

二、中医思维与诊疗能力

(一)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辨证论治

(四)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手太阴肺经腧穴: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腧穴: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腧穴: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

5.手少阴心经腧穴:通里、神门、少府

6.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后溪、养老、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膏肓、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腧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腧穴:郄门、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中渚、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腧穴: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12.足厥阴肝经腧穴:太冲、蠡沟、期门

13.督脉腧穴: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14.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天突

15.常用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定喘、夹脊、腰痛点、十宣

(三)针灸技术

1.毫针法

2.艾灸法

3.其他疗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耳穴压丸法

4.针灸异常情况处理: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皮肤灼伤及起疱、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外周神经损伤

5.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治疗

(1)偏头痛

(2)眩晕

(3)落枕

(4)中风

(5)心悸

(6)哮喘

(7)呕吐

(8)胃痛

(9)腹痛

(10)泄泻

(11)癃闭

(12)痛经

(13)扭伤

(14)牙痛

(15)晕厥

(16)高热

(17)抽搐

(18)内脏绞痛

(四)推拿技术

1.?法

2.揉法

3.按法

4.推法

5.拿法

6.抖法

7.捏脊法

8.搓法

(五)拔罐技术

四、西医临床技能

(一)体格检查

1.全身状态检查

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步态

2.皮肤检查

3.浅表淋巴结检查

4.头部检查

(1)眼部检查:眼睑、结膜、巩膜、瞳孔(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眼球运动

(2)咽部、扁桃体检查

(3)鼻窦检查

5.颈部检查(血管、甲状腺、气管)

6.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7.肺和胸膜检查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叩诊(叩诊方法、叩诊音、肺界叩诊)

(4)听诊(听诊方法、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听觉语音)

8.心脏检查

(1)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2)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3)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

(4)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方法、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9.血管检查:脉搏、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

10.腹部检查

(1)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

(2)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肝脾触诊、墨菲征、液波震颤)

(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膀胱叩诊)

(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

11.脊柱、四肢检查

(1)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

(2)四肢关节

12.神经系统检查

(1)肌力、肌张力

(2)共济运动

(3)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4)脑膜刺激征

(5)拉塞格征

(二)基本操作

1.外科手消毒

2.戴无菌手套

3.穿、脱手术衣

4.手术区皮肤消毒

5.穿、脱隔离衣

6.创伤的现场止血法

7.伤口(切口)换药

8.脊柱损伤的现场搬运

9.长骨骨折现场急救固定

10.心肺复苏术

11.气囊-面罩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12.导尿术(男、女)

13.胸膜腔穿刺术

14.腹腔穿刺术

(三)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判读

1.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

(2)心房、心室肥大

(3)心肌缺血

(4)急性心肌梗死

(5)过早搏动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7)室性心动过速

(8)心房颤动

(9)心室颤动

(10)房室传导阻滞

2.普通X线片

(1)正常胸部正位片

(2)阻塞性肺气肿

(3)气胸

(4)胸腔积液

(5)肺炎链球菌肺炎

(6)原发性肺癌

(7)胃溃疡

(8)急性胃肠穿孔

(9)肠梗阻

(10)长骨骨折

3.CT影像诊断

(1)原发性肺癌

(2)急性胰腺炎

(3)急性硬膜外血肿

(4)急性硬膜下血肿

(5)脑梗死

(6)脑出血

(7)蛛网膜下腔出血

4.实验室检查

(1)血液一般检查

(2)尿液检查

(3)粪便检查

(4)肝功能(血清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

(5)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6)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

(7)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

(8)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9)血清钾、钠、氯、钙

(10)血清淀粉酶

(11)血清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肌钙蛋白)

(12)血浆B型脑钠肽

(13)抗链球菌溶血素“O”

(14)类风湿因子与抗核抗体

(15)浆膜腔积液

(16)动脉血气分析

(17)常用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

(18)血、尿hCG

(19)甲状腺功能(FT3、FT4、TSH、甲状腺自身抗体)

五、中医常见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哮病

(四)喘证

(五)肺痨

(六)肺胀

(七)心悸

(八)胸痹

(九)不寐

(十)痫病

(十一)胃痛

(十二)呕吐

(十三)腹痛

(十四)泄泻

(十五)痢疾

(十六)便秘

(十七)胁痛

(十八)黄疸

(十九)鼓胀

(二十)头痛

(二十一)眩晕

(二十二)中风

(二十三)颤证

(二十四)水肿

(二十五)淋证

(二十六)郁证

(二十七)血证

(二十八)消渴

(二十九)瘿病

(三十)内伤发热

(三十一)癌病

(三十二)痹证

(三十三)痿证

(三十四)腰痛

(三十五)痈

(三十六)乳癖

(三十七)湿疮

(三十八)痔

(三十九)脱疽

(四十)精癃

(四十一)肠痈

(四十二)崩漏

(四十三)闭经

(四十四)痛经

(四十五)绝经前后诸证

(四十六)带下病

(四十七)胎漏、胎动不安

(四十八)产后发热

(四十九)不孕症

(五十)癥瘕

(五十一)肺炎喘嗽

(五十二)小儿泄泻

(五十三)积滞

(五十四)鹅口疮

(五十五)水痘

(五十六)痄腮

(五十七)手足口病

(五十八)麻疹

(五十九)丹痧

(六十)紫癜

(六十一)桡骨下端骨折

(六十二)肩周炎

(六十三)颈椎病

(六十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西医常见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慢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五)支气管哮喘

(六)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

(七)肺结核

(八)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九)慢性呼吸衰竭

(十)心力衰竭

(十一)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室性心动过速

4.心房颤动

(十二)原发性高血压

(十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十四)病毒性心肌炎

(十五)慢性胃炎

(十六)消化性溃疡

(十七)胃癌

(十八)溃疡性结肠炎

(十九)肝硬化

(二十)急性胰腺炎

(二十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十二)尿路感染

(二十三)慢性肾衰竭

(二十四)缺铁性贫血

(二十五)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十七)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十八)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二十九)糖尿病

(三十)血脂异常

(三十一)高尿酸血症与通风

(三十二)类风湿关节炎

(三十三)脑梗死

(三十四)脑出血

(三十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十六)病毒性肝炎

(三十七)乳腺增生病

(三十八)急性阑尾炎

(三十九)肠梗阻

(四十)胆石症

(四十一)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四十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四十三)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四十四)绝经综合征

(四十五)阴道炎

(四十六)先兆流产

(四十七)异位妊娠

(四十八)产褥感染

(四十九)小儿肺炎

(五十)小儿腹泻病

(五十一)肾病综合征

(五十二)过敏性紫癜

(五十三)水痘

(五十四)流行性腮腺炎

(五十五)手足口病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