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书籍

发布时间:2023-11-14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关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医的理论基础书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普通人应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学习中医?
  2. 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
  3. 中医基础理论难吗?不是很懂?
  4. 中医基础理论由什么发展而来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普通人应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学习中医?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真正古中医归来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我们处在五运的三气(芒种后10日——处暑后7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三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脾虚和肾虚,有阴虚和阳虚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脾肾阴虚,有人可能脾肾阳虚,有人可能脾肾阴阳两虚,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P92页:

脾虚证:

脾藏营,营舍意,虚有寒热、阴阳。寒虚(阳虚),则四肢活动不利,五脏不安,消化不良,便溏,心下痛。热虚(阴虚),则癃闭,腹泻,舌根痛,且不能活动,心烦,失眠。

肾虚:

肾藏精,精舍志,肾虚证,虚有寒热、阴阳。寒虚(阳虚),则四肢发冷,心痛,脊背、大腿内侧后缘疼痛,好睡,足部痿软而逆冷。热虚(阴虚),则口热舌干,咽肿,心烦,足心发热而痛。

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

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自然药观》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井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法、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从而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基础理论难吗?不是很懂?

中医基础理论说:不止是难,而且还是相当的有难度。中医之所以得以流传下来,都是因为有志于中医的高级中医师掌握并传承!假如中医易学,那为什么看中医者不多?之所以难,难在融会贯通!虽然有人曾下过一番努力,坚持许久到至今。一个内经说,就让常人花费很多时光,相信你也看了,真正掌握领悟的有几点?其二张仲景所著的书,估计大家也会有所关注并研究,你从书中学到了什么?看似简单,实则非易。到临床实用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三是号脉,关于脉学专论,看了似乎是明白了,但做到以脉定症时,又不能断定,总是心中明了,指下难定。四是中草药,各种名字不下上千种,就算你惯用你所喜欢熟知的药,使用时又会是非得心应手。另外还有儿科,妇科,外科,每一本书,都是前人的心血所凝聚,或许是今人达不到古人的水准,看来今人的学习方法有误,即便是熟读了经典,运用时就显露出了不足与缺陷,纸上得来终觉浅,说的在清楚不过了。导致中医群体似乎不够多,不足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这也是主要难之又难的原因之一吧。

中医基础理论由什么发展而来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难经》约成书于西汉代,是对《内经》一书的补充和完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