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关系(中医五脏关系图)

发布时间:2023-11-08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中医五脏关系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医五脏关系图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医五脏六腑各有所主,胰腺在中医里没出现过吗,为什么?
  2. 中医是怎样论述人体脏腑互为里表的?
  3. 中医的五味及五色如何与五脏对应
  4. 中医说五脏对五色,指的是哪五脏、哪五色?

中医五脏六腑各有所主,胰腺在中医里没出现过吗,为什么?

中西医在脏腑的认识和分类上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是中西医各自医理产生于不同的世界观,中西医的世界观有非常大的不同,西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哲学的本源。而中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太极、阴阳、五行,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哲学的根本,从而产生了阴阳和五行,中医中的脏腑分类是按相互作用关系来分的,比如,肝胆为什么同属木?脾胃为什么同属土?五行为什么要这样分?是因为肝胆的功能都是对脾胃起到制约作用,对心脏眼目系统都是起到促进作用,当肝胆的功能长时间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脾胃或心脏眼目等出现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脾胃出问题了,却去治疗肝胆的治疗方法,或者心脏眼目有问题时也去治疗肝胆,是因为肝胆才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而脾胃之所以同属土是因为,脾胃两个脏腑都对肾脏起到制约作用,对肺脏系统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中医中才会出现当肾脏或肺脏出现问题时,却治疗脾胃的治疗方法,因为引起肾脏或肺脏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所以中医的脏腑分类是看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制约作用,也就是“克”,还要看这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促进作用,也就是“生”,也就是即要看“我”对那些脏腑起制约或促进作用,还要看什么脏腑对“我”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一个脏腑要分别看与别的脏腑之间的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是决定脏腑五行属性的重要标准,并不是那个人随意乱指定的。

而西医因为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在解剖中你是无法看到器官与器官之间是一种什么作用关系的,因此把每个器官孤立起来看,中医认为没有那一个器官是孤立存在的,器官与器官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些是制约作用,有些是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关系并不是乱作用,是有方向性的,器官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非实体,是无法肉眼看到的,只能通过检测或分析能认识到器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到现在还没认识清楚器官之间的关系,所以西医认识的是器官,中医认识的是脏腑,脏腑是器官之间通过作用关系分类的总称。所以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西医在医学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很多人,包括很多现在的中医都没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一认识上的不同,不但在脏腑分类认识上不同,而且在药理、病理、诊断、治疗也因为这一理论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一理论在《周易》系辞,《黄皇内经》上都有大量介绍,只是现在很多人已经看不懂了。

也因为这一理论的原因,虽然现在很多人恨不得把中医打到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身的体验,本能的认识到,中医能治慢性病和治疑难杂症,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原因就在中医的这一理论上。西医因为没有这一理论,所以现在都还没认识到脏腑之间的关系,比如,检查时发现胃有炎症西的治法就是消炎,认为没有炎症了就算病治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然后又消炎,总之就是断不了根。而中医如果发现胃有炎症时,首先要分析是慢性还是急性,急性一般是饮食不当引起,这种好治中西都是一样消炎就能治好,如果是慢性,中医就要分析是肝胆引起的,还是心脏系统引起的,为什么是这两个脏腑而不是别的脏腑呢?是因为这两个脏腑,肝胆对脾胃起制约作用,肝胆功能太强或太弱都会引起脾胃疾病,肝胆功能太强对脾胃制约太过造成脾胃功能低于正常水平就是脾胃虚弱,如果肝胆功能不足,制约脾胃的为量不足,就是脾胃的实症。而心火对脾胃具有促进作用,心火不足也会引起脾胃的功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虚症,心火太过会引起脾胃功能过强称之为实证,这两个脏腑引起的脾胃病,肯定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但西医就没有这些认识,所以总是治不断根。不过西医这样挣钱不错,你一辈子都要吃他的药,才可以不断挣你的钱,西医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这个思路。而中医因为找到了病根,一次就治好了,也就没下次了,所以挣钱不行,很多人认为中医能治慢性病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中西医,在医理、药理、病理上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同,只是现在学中医的都不学习太极、阴阳、五行这些根本的理论了,就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认识、解释分辨中西医在这些理论上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当你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五行这一中国的哲学理论后,自然就能分辨中西医理论谁对谁错,到那时你就再也不会认为西医是科学的。

再我看来近代以来或者说在西医大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在医理、药理、病理的认识上是到退了,而不是进步了。很多人把药物制造能力的提高,把诊断和治疗仪器的大量增加称之为医学发达了,总之只要有高大上昂贵的仪器就是先进,医学仪器的制造能力强大了就等于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先进吗?错,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只是现在根本没有人能分清楚,医药、医学仪器制造能力的加强与医学理论是否正确有什么分别,常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以上这些问题要讲清楚,恐怕要写一本书,这里也无法一一展开说,只能随性的谈谈。

中医是怎样论述人体脏腑互为里表的?

肝和胆,脾和胃,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肾和膀胱。

相应的脏腑在功能上相互补充。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举例心和小肠

生理上:如,心,藏神,主血脉,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小肠传化,主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白话的意思就是心脏的功能需要小肠辅助完成。小肠吸收营养物质送给心脏,心脏在加工小肠送来的营养进行造血营养全身。

病理上:如小便赤涩痛,舌尖溃疡,可以是心火旺盛传于小肠,用经典方泻心汤就可以有效果。

其它脏腑也是类似的

中医的五味及五色如何与五脏对应

中医的五味及五色是这样与五脏对应的:辛味,白色和肺对应,苦味,红色和心对应,青色、酸味与肝对应,甘味与黄色和脾对应,黑色、咸味和肾对应。对于五脏来说分别与身体各部分相应,因此白色与皮肤对应,赤色与脉对应,青色与筋对应,黄色与肌肉对应,黑色与骨对应。

中医说五脏对五色,指的是哪五脏、哪五色?

五脏是指的“心肝脾肺肾”。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的核心系统。把人体比喻成汽车,五脏就是发动机。所以,有的人虽然外在的筋骨强健,但因为内脏不健康,依然多病短寿。

心:心为“君主之官”。即五脏里面的皇帝是心,地位首屈一指。心气充沛就像发动机动力十足,推动血液运行顺畅,人自然精力十足。心能生化血液,心能生血,血液是人体的汽油。血足则神旺。(中医术语:“心主血脉”)

肝:肝为将军之官,即肝的特性犹如勇武威严的将军。怒发冲冠。所以人如果发怒,开关在肝脏。肝对应的五行为“木”。树木是往天上生长的。所以肝也应该和树木一样“升发疏泄”。当疏泄太过,会导致头晕面红,呕血,甚至晕厥(中医术语:“肝气上逆”)。当疏泄不及,会导致胸肋和乳腺胀痛,月经失调,心情低落。(中医术语:“肝气郁结”)

脾:脾为仓廪之官。即脾的功能犹如粮仓主管。食物是人后天的主要补给,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这个尽职尽责的后勤部部长,需要把人吃进肚子的饮食中的营养供给给全身;同时脾又相当于一个烘干机,功能好时,可以顺利处理体内多余的水液。(中医术语:“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化湿”)

肺:肺为相傅之官。即肺是辅佐“君主:心”的丞相,一脏之下,三脏之上。肺像一个空气循环系统:将体内的废气排除,将体外的新鲜空气吸入。并调节全身气的循环。(中医术语叫:“肺主气,司呼吸”)

肾:肾为作强之官。肾就好比闸门。闸门出问题了,水液疏泄就出问题了。表现在人体,就会出现尿频或尿少(中医术语:“肾主水”)

五色是指的“赤青黄白黑”。中医养生学认为,五脏对应五色:每一脏各有与之颜色相应的食物,不同的颜色偏重于不同的脏器,临床上常用于,中医开药和中医食疗的参考。

1赤色食物:入心经:如胡萝卜,西红柿,花生等红色食物,偏好对心有补养作用

2青色食物:入肝经:如菠菜,韭菜,西兰花,青豆等绿色食物,偏好对肝有补养作用

3黄色食物:入脾经:如玉米,土豆,生姜等黄色食物,偏好对脾胃有补养作用

4白色食物:入肺经:如白菜,梨子,百合,银耳,萝卜,大蒜等白色食物,偏好对肺有补养作用

5黑色食物:入肾经: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偏好对肾有补养作用。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关注和交流!

关于本次中医五脏关系和中医五脏关系图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