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医诊断法,以及中医诊断法则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
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病证结合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诊断简史
对中医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医家和医著,应有所了解。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与疾病进行斗争,逐渐积累丰富的医疗知识,总结诊察疾病的方法,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中医诊断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中医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念,认为,身体内部的变化,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人体的行为,语言,气色,脉象,舌苔,及二便等方面反映出来。不用剖解身体,以四诊,即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疾病,评估身体状况。
四种方法操作简单,能全面的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并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一,望诊:通过望病人形态及气色的诊断方法。如气血旺盛的人,面色红润,而血虚的人,则面部萎黄,枯槁少华;腹痛者,多有弯腰护腹的动作;下肢疼痛的人,很难快速直行等。
二,闻诊:包括闻气味,听声音。身体强壮的人,声音宏亮,多实;声音低怯的人,体力不足,多虚。
有些口有异味,或白带有异味,排便异臭,说明有胃肠湿热或下焦病变。
三,问诊,通过询问的方法,了解病人的发病史,治疗史,及妇女经产史,现在症状或自身感觉等,便于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如发病急,反应重者,多为实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多为虚证等。
四,切诊:即切脉,一般以寸口脉搏跳动快、慢、强、弱等,对身体状态及疾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强弱进退等内在因素判断评估。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中医强调要四诊合参,对一些特殊复杂疾病要认真分析,辩别真伪,有些还需要观察,不能草率下结论,妄议治疗等。
我认为在临床上,最实用的辩证方法就是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出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这六经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每一经都有提纲挈领的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症状。如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是说的阳明病的病机。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是说少阳证的症状。
如果中医生对《伤寒论》的条文能够背诵得滚瓜烂熟,能对脉象领悟得好,在临床上遇到和书上相同的病证,那当然是用六经辨证法最好,并且经方疗效确切。
我在临床上治疗过这样的病人,每天上午10点前后发热,自汗出的病人。用了补中益气法,用了收敛固涩法,均无效验,后猛然想起《伤寒论》上的“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而不愈者,桂枝汤主之”这句条文,令我茅塞顿开,果然是两剂后发热自汗均减,五剂后而差!
所以我最为推崇的就是六经辨证。
当然有时候遇到错综复杂的病症,也用八纲辨证。是明朝著名医家张景岳归纳的。八纲是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这八纲。这种辩证方法是临床最多使用的,阴阳是总纲,中心主旨是虚实,寒热。分清这两点,就能辩证出什么证,而进一步处方用药了。
中医诊断结果不同有可能存在,但不会每人诊断结果都不一样。西医用仪器诊断也不完全相同,不然为什么病人每转一次院都要重新检查一次?另外,中医辨症施治是科学的,因为尽管疾病相同,但在不同人身上用同样的药效果不尽相同,所以在药方选择和剂量大小上有所区别。不像西医同样病一律用同样药,只要把医书背熟就行。
肤浅之论,不喜勿喷!
中医诊断法和中医诊断法则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