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疾病小常识手抄报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文章目录:

1、开学啦这些传染病易高发 防控指南请查收2、洪水要防,这些传染病也要防,快来学习识别和急救3、全国残疾预防日 | 划重点预防疾病致残,我们要注意哪些要点?

开学啦这些传染病易高发 防控指南请查收

开学季是各种传染病高发期,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家长、学生和学校都需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需注意的秋季儿童传染病

1.诺如病毒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儿童患者主要症状为呕吐。

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生熟食物要分开;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食物时应保证彻底煮熟。

手卫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进食前、如厕后、加工食物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使用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

避免接触

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班级内如有同学呕吐,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减少感染诺如病毒的可能。

做好消毒工作

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酒精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效果不佳)。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等传播。

预防措施

勤洗手

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的习惯。

环境消毒

对孩子可能会接触的物品和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尤其是床、毛巾、玩具等。孩子的日常衣物以及床单被套也要勤洗、勤换、勤晒。

接种疫苗

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患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

避免接触

避免孩子与患者接触,少带孩子出入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室内通风

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室内要多通风。

3.季节性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预防措施

保暖

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是诱发流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补充营养

注意多补充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提高抗病能力。

锻炼

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抵抗力。

接种疫苗

在流感高发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除了上述疾病外,秋季还需注意预防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传染病。这些传染病在秋季高发与秋季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疹,伴随发热、瘙痒等症状。预防水痘的最佳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通过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来实现,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猩红热是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杨梅舌等症状。预防猩红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通风、避免人群聚集等,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传染病——学生篇

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来说很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勤洗手、勤通风、不喝生水、吃熟食、晒衣被等。这些好习惯能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保障个人及集体的健康安全。

健康监测:每天进行体温自测,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立即向老师报告。

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各类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跳绳等有氧运动,以及力量训练、柔韧性练习等,全面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均衡饮食: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衡摄入。同时,避免偏食、挑食,防止某些营养素缺乏导致抵抗力下降。

充足睡眠:规律作息至关重要,确保每天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各个器官得以充分恢复和调整,促进新陈代谢和免疫力提升。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室环境的整洁与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共享个人物品如餐具、毛巾等,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适时放松自己。

定期接种疫苗:按照规定及时接种各类疫苗,如流感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等。这些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并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预防传染病——家庭篇

保持清洁: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定期进行全面的大扫除,包括地面、家具、墙面以及卫生间的清洁,特别是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和区域,如玩具、床铺、餐桌等。日常也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营养均衡:家长应该精心规划饮食,保证食物种类多样,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孩子偏食、挑食。

备用物资: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家庭可以储备一些常用的消毒用品、洗手液、口罩、退烧药等。

预防传染病——学校篇

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将传染病防控知识纳入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操作演练,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症状识别以及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疾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环境管理: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确保每日清扫、定期消毒,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间,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覆盖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在内的所有公共区域,确保不留卫生死角。同时,食堂作为学生就餐的密集场所,其卫生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定期对食堂进行全面检查和消毒处理,保证食品原料新鲜、加工过程规范、就餐环境清洁。

规划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季节性传染病疫情的变化,尽量降低学生在疫情高发期参加大型聚集活动的频率。例如,可以调整实验课程的时间和分组方式,采取预约制或分散式进行教学,降低学生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洪水要防,这些传染病也要防,快来学习识别和急救

近期,我国正处于降水季,多地遭遇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洪涝灾害不仅会导致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传染病的暴发。

因此,我们在灾后积极重建家园的同时,还要注意洪涝灾害后传染病的防治。了解洪涝灾害后如何识别传染病和居家急救措施,对于保护个人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传染病,顾名思义,是指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通过某些传播途径能传播给人,并且能够引起人生病的疾病。在洪涝灾害后,由于水源污染、环境卫生恶化及人们聚集在密闭空间等原因,极其利于某些传染病的传播。本文介绍以下 4 类常见的灾后传染病。

胃肠道传染病

胃肠道传染病通常通过进食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称为粪-口途径传播。洪水冲毁公共卫生间、阴沟和动物圈舍,将人和动物的粪便播散到生活区域,人接触后引起传染病暴发流行。常见的经此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等。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此类传染病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每日可达 3 次以上,甚至 10 余次。大便中有时会带有黏液泡沫,甚至有脓血,伴有恶臭味,这可能是痢疾的表现;霍乱的典型表现是排大量米泔水样大便,便次多,常因为脱水引起头晕、眼花、口干、虚脱。如果出现腹泻症状,我们一定要尽快补水,可以口服清水或淡盐水,也可以口服一些功能饮料,以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对于感染性腹泻,不推荐盲目使用止泻药,因为止泻后致病菌不容易被粪便排出肠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腹痛是也是常见的胃肠道传染病表现,可以是阵痛,也可以是持续性疼痛;可以是隐痛,也可以是剧烈疼痛。一般来讲,持续性剧烈腹痛可能是某些致命性疾病的表现,需要立刻就诊。如果在腹痛同时出现了发热、胸背部小米粒大小的红色皮疹、神志淡漠等表现,需要考虑伤寒或副伤寒。出现腹痛后,在家不推荐使用镇痛药,因为这样可能掩盖病情变化。就诊后,在医生进行查体后并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镇痛药控制症状。

洪水后病毒性肝炎,尤其是甲肝和戊肝的发生风险增加,主要表现是乏力、厌食、厌油和黄疸。其中黄疸是比较特异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变黄。如果家人或自己发现有上述情形,需要就诊,切勿乱用药物,以免引起更严重的肝脏损伤。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传染病,常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感等都是此类疾病。灾后人们往往聚集在密闭空间或临时安置点,这样的环境容易增加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

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咳嗽、咽喉疼痛和流涕。呼吸道传染病重在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至关重要。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戴口罩,也是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在症状较轻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病毒药物。然而,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

动物相关的传染病

洪涝灾害后,往往伴随动物的死亡、逃窜和蚊蝇滋生,这为动物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流行性出血热与潜藏在老鼠体内的汉坦病毒有关,可在接触染疫老鼠或其排泄物后感染。典型的表现是“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排尿量减少和皮肤出血点。出现症状后,避免磕碰,进食软流食,并立即就医处理。

还有一类重要的传染病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是主要传染源。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昏睡、昏迷、抽搐、瘫痪等严重症状,病情凶险。一旦出现症状应火速就诊,在等待和转运过程中,注意患者意识变化,抬高床头,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后出现窒息。

外伤后传染病

洪水淹没路面后,视线受阻,外加抗灾抢险需要,工程量增加,发生外伤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我们除了需要关注水源污染、环境卫生恶化等带来的传染病风险,还需特别警惕由外伤引发的传染病,尤其是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皮肤软组织感染,通常发生在有严重外伤的患者身上,特别是伤口较深且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初期症状包括伤口的剧烈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伤口周围可能会出现气泡,并散发出特殊的恶臭味,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心率加快等。

气性坏疽病情进展快,一旦发生会快速侵蚀正常组织,往往导致患者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该病传染性强,接触者如有创口也可能发病。因此,对于任何开放性伤口,都应立即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细菌污染的风险,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绷带包扎伤口,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洪水无情,疫病可畏,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后的传染病识别与控制。通过了解可能的传染病风险、掌握居家识别与治疗的方法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相信在科学的传染病知识指引下,一定会尽量降低洪涝灾害后传染病的发生风险,让我们全心全力重建家园。

8月25日

是第八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设立这一特殊的日子

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的关注与重视

通过普及残疾预防知识

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快速发展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关注健康

科学预防残疾

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