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指什么生肖动物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文章目录:

1、《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2、饮食男女,你又知道那些?3、读创副刊|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

《饮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最巅峰的一部。于1994年出品,讲述了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面临的家庭问题与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影片还表达了老人在老年之后的个人追求和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个性解放。

食欲和性欲是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欲望和本能,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放纵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点。笔者在看完电影后,久久无法敲定自己对影片的看法。导演李安并没有将饮食和男女之情大肆渲染,也没有极度煽情或者针对性的叙述故事中的生死别离。他借助了隐喻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沉稳而又平和的叙事节奏,客观的让观众多角度对影片内核的了解。

探索传统与现代伦理矛盾的标杆人物:李安

导演李安成名之前,曾经在家经历了6年漫长而无望的等待,这六年老婆负责赚钱养家,李安则负责煮饭、带孩子和料理家务。在中国他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男性回归家庭的代表。这也奠定了他之后为什么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家庭三部曲"题材电影。

李安让人称奇的是将中国文化中平衡与和谐,西方文化中的冲突与释放,完美融合和呈现出来。在"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选择了三个隐喻来分别对应影片的主题。《推手》选择了太极;《喜宴》选择了结婚;而本次我们所讲的《饮食男女》则是运用了饮食来暗示。

《饮食男女》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家庭伦理电影。传统的戏剧结构,导演将人物内心和外界现实冲突拿捏的恰到好处。

每个人物形象都极具戏剧性和冲突性,大女儿看似最稳重传统,最后却闪电结婚。二女儿家倩是一个刚强独立的女强人,也是最叛逆的一个,但最后却是唯一一个留在父亲身边的。小女儿家宁,单纯乖巧,却在大学就怀上了孩子,最后早早结婚。

最大的冲突是设在二女儿家倩身上的,父女关系不和谐,家倩从小耳濡目染梦想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大厨,然而父亲却将她赶出厨房。去前男友家里做菜,对菜品的烹饪手法和研究充分表明了家倩厨艺的精湛,导演在这将父女之间的冲突最大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人物的前后形象发生无法预料的变化时,李安恰达好处的将这种戏剧性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观众不会觉得突兀,甚至会觉得这些人物内心的变化都在情理之中。

李安导演的御用父亲角色,依旧由演员郎雄饰演的父亲(老朱)。他是一名精通川、扬、潮、浙菜的顶尖大厨。手中的食材可以花样百出,任他雕琢,但家中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儿,却让他有些束手无措。

每周日四人必回的家庭夜宴,老朱都会精心准备一桌色香味美的饭菜等着女儿们回来,这也是唯一维系家庭关系和联络父女感情的渠道。影片中父女之间的感情就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欲说还休却无法吐露彼此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三个女儿当中,二女儿家倩是导演塑造性格最突出的一个角色。老朱家没有儿子,在三个女儿中,家倩的性格最为刚强,也最为独立自主。所以老朱无形之中也将家倩当作儿子来看。

在中国的传统中,重视"传宗接代"是汉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而影片中老朱因为没有儿子,相当于中国传统中的"无后"。所以他二女儿家倩赶出厨房,并且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以此来弥补自己无子的缺憾。

自从父亲将家倩赶出了她最热衷的厨房,家倩就对父亲颇有意见。就像家倩自己说的:"从来没有人问过我,领不领这个情",可见她对父亲是存在埋怨的。

她无时无刻不想离开这个家,但买房被骗,姐妹接连结婚怀孕,父亲悄悄去医院检查,又又叔叔去世。这些事件的接连发生,让家倩终于注意到父亲的孤独与无奈。

影片的最后导演点睛之笔,将整部剧饮食男女的中心思想贯穿。三个女儿长大成人,都到了结婚出嫁的年龄,父亲的压抑和孤独就如同那渐渐退化的味觉一样。当自己终于鼓起勇气追寻自己的生活时,那失去已久的味觉居然回来了。

正如片中老朱所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个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最后老朱挨个目睹女儿们追求自己的生活时,他也鼓起勇气说出了那段晨昏恋,搬离那个守了一辈子的家之后,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味觉。都印证了那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

文化对立的矛盾—温情的和解

从传统伦理到现代,饮食男女,在影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迎来了角色的内心转变。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戏剧化婚姻;二女儿在完全现代的生活中,最后选择了家庭的回归;老朱摒弃掉传统伦理去追求自我。家庭的解体和重构,也象征了中国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思想新浪潮冲击后的改变。

1991年的《推手》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他在家庭元素之外,还加入了中西文化冲突。老朱和美国媳妇对于中西文化的交锋,一个热爱中国菜的油烟气息,一个却是用着烤箱,自此家庭内部矛盾展开。

儿子在美国妻子和中国父亲中间夹着,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为了维持家庭,最后儿子选择将父亲送进老年公寓。这个决定也直接瓦解了父亲对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的传统思想。

不过随着故事和人物内心的变化,父亲渐渐理解了美国式民主,而媳妇也喜欢上了太极。这应该也算是中西方文化某些层面上的融合了。

在1992年后,李安推出第二部家庭片《喜宴》。同样是以家庭关系作为主线,这次他在里面加入的是同性恋关系。中国的传统伦理和西方同性恋取向问题形成了又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中国传宗接代的思想深入骨髓,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儿子的同性恋取向被父亲知道,这里就出现了"延续香火"的冲突。但在结尾父亲在安检时举起的双手,无疑是对家庭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妥协。

李安用他独特的手法,将我们认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巧妙的弱化处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就像《饮食男女》中,李安将家庭伦理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了最温情的和解。

李安以家庭关系作为一个载体,以父子和父女情作为切入点,通过亲情的冲突和和解,将"家"重新解构再重组。家庭传统伦理和现代冲突的组合,将中西文化差异深刻的表达了出来。其内核是希望不同的文化能够被互相理解,达到平衡和包容的状态,让冲突变成融合。

话剧《雷雨》也是以家庭作为故事主线。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日积月累的恩怨和家庭矛盾纠葛,这些矛盾都在一个雷雨天爆发了出来。

与之不同的是《雷雨》更加偏向于封建传统,《饮食男女》在讲述传统伦理家庭时候加入了现代化冲突,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通俗的魅力和戏剧性。

《饮食男女》可以说是影视界中,将传统伦理和现代文化碰撞拍得最让人折服的巅峰之作。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男女,人之本性。饮食指食欲,男女指性欲。食欲和性欲对于人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无论是哪一个,都和我们密不可分。

民以食为天,古语有云:食色性也!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人,都无法脱离食、色、性而独立存在。

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父母追求黄昏恋和老少恋的少之又少,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老朱在结尾决定宣布自己的老少黄昏恋时,正是对中国传统家庭理念的颠覆。也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一人性最基本的本能诠释了出来。

当我们碍于传统的礼义廉耻和身份时,刻意去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天平就会发生倾斜,不再平衡。

就像《饮食男女》中,大女儿压抑内心,造成多年都未恋爱;二女儿热爱的厨艺被父亲扼杀,所带来的只是父女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老朱因为身份原因,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却失去了味觉。

如果克制了男女欲望,那么家庭一定无法维系,也不会和睦。无论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内心的需求,只有遵循食色性也的本能,才会让家庭更加和睦温馨!

饮食男女,你又知道那些?

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么“饮食男女”一词的意思大家知道吗?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饮食与性欲为长养众生性命之根本条件。“饮食”为维持一期生命之存在是孕育二期生命之前提,“性欲”为延续子嗣后代所必须。

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或者节目中提到“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在这里,小编要更正一下,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说的。

《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辩论的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三人有一贯的思想,这与他们同属儒家学派可能有关,据后人考证,告子当属于儒家弟子,他们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尊重“人性”,他们身上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只可惜后人牵强附会,将好端端一锅味美鲜汤给弄馊了。

时至今日,人们更是对“食、色”这两个方面趋之若骛,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人们正在陷入越来越混乱的境地之中。

对于浪漫的巴黎人来说,恋爱和美食是人生不可辜负的两件大事。因此,无论是午餐、晚餐,无论在小饭馆、大饭店,无论视觉、味觉,每一次用餐都如赴一场盛典,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这一刻,物质、地位、外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穿什么去,以什么样的风格和品味,以什么样的心态与未来的世界沟通,建立好感,延续一生。对这样的巴黎饮食文化早有耳闻,自由行便提供了一窥堂奥的机会。

千百年来,法国人始终保持浪漫的气质,传承着古代农业社会对食物的痴情,因此每一位法国人仿佛都是长袖善舞的厨师,每一位巴黎人都堪称餐桌上的明星。早早预定了L’Avenue餐厅,晚上逛累了蒙田街,即以旅行装中最正式的行头加身奔赴餐厅。L’Avenue据说当年是香奈儿的御用餐厅,因其传奇故事和传统法式餐点成为本地人聚会和游客打卡的地方。一杯开胃酒的功夫,菜已上齐。法餐前菜是海鲜,第二道主菜才是飞禽走兽,最后以奶酪甜点谢幕。经典的法式蜗牛、松露龙虾、鹅肝和椰汁虾汤……有的清新,有的浓郁,有的松软,有的坚硬,有的吃到嘴里可以爆浆到飞。但即使再美味的食物,最后统统败在了精致、时尚、高雅的饮食男女和服务生身上。晚上八点才是城市正式开启夜生活的最好时候。女生们陆陆续续走进大门的一刻,一边口吐莲花似的吐着白色哈气,一边脱去温暖的皮草递给门童,隆重华丽典雅的晚礼服裸露出雪白的肌肤,珠围翠绕,随着大门开合,一股淡淡的香水扑鼻而来;男生们亦峨冠博带,除了领带标配外,有的加上了领针、袖扣,更有的搭配上了口袋巾等饰品……那些美的、帅的人物镜像仿佛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顾盼生辉,清新脱俗,感受味蕾的同时,也是品鉴艺术的过程,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感,以及梦幻的享受,滋味绵长。屋内斛筹交错,衣香鬓影,屋外大雪纷飞,一幅“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的美景。音乐隐隐传来,恰如其分地勾连、环绕了雪夜巴黎清冷的空气,悄悄点缀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巴黎被誉为“花都”,多半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大街小巷转角的花店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美轮美奂,即使雪夜雾气弥漫,一闪一闪的霓虹灯下,那些鲜花立时一片浓艳,风姿妖娆。每一处影影绰绰,每一位行人索客,摇摇曳曳,赋予了这个既时尚又古雅,既低调又奢华的城市以骨子里的浪漫。有天晚上回到住地小憩,8点再出来时,门口街边酒吧门洞大开。这种开在居民区的酒吧想必多半也是街坊四邻的饭堂,装修多现代波普,带着一丝黑色幽默,而一杯酒、一碟菜的份量足够多。据说只有天气足够冷时才有的红酒炖牛肉,酣畅淋漓之间,接续着一天的鸡零狗碎,积攒着生活的片段。进进出出的多是一对对,令人意外的是,食客或早或晚,总是以一种盛宴晚装出现,女生浓艳的口红不输于白天,多元化的晚装比L’Avenue餐厅以及和平咖啡馆少了一份隆重、多了一份轻松、现代的时髦感,而男生的西装之下,少了领带,却在脖子处以一方小丝巾点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讲究。巴黎人就是这样,当天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随时随地享受并热爱着生活的舞台,而绝不潦草马虎。温一壶咖啡或者肉桂的热红酒,在一城弥漫的香气中,伴随简·铂金的香颂昏暗而沉迷,突然身边多了一个搭讪的人,也许他就是著名的谁,诗人或者画家……绝对不是吉尔的穿越。

一份食物并非味道决定一切,环境、氛围或者人有时候比味道更有吸引力。埃菲尔铁塔旁小巷子里有一家上班族吃饭的地方,店面不大,中午时分,座无虚席,而显得略微拥挤。即便如此,小小饭店只听窃窃私语,未有大声喧哗,食客之间刻意压低嗓子但热烈地说着话。邻桌是一对白发夫妻,简捷合体的衣着,脱下来的围巾、手套叠放得整整齐齐,摆放桌子一边。夫妻两个安安静静手里各自捧着一本书,一边看书,一边吃着法棍,老太太一会放下书,自觉、快速地打扫不小心掉下来的食物渣,两人相视一笑的瞬间溢满的默契、内敛而津津有味品咂食物的表情、专注阅读的神态都令人陶醉。我猜,那本书也许不是名家巨作,但一定是链接他们日常睡梦中微笑的字。

如果说,晚宴是巴黎人的一场时装秀,而午餐则是一场巴黎人的品质秀……只是这些外在、内在的美,是源于西方一个整体的人文思想。单一从一件事情的表面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把饭店比作是法国的骨架,说如果拆了它们,法国就会散架。千百年来,巴黎历经磨难,伤痕累累,却总是在美食这种亲密的仪式中快速复苏,重新进行心理建设。即使面对新新人类窝在沙发上吃快餐、从餐桌上“集体出逃”的今天,巴黎人依然坚守着饭店和自己家的厨房。所以,如果来到巴黎,只是匆匆来、匆匆去,或者在快餐店果腹,这样的节奏注定只能是以看客的身份艳羡他人。当我们沉浸在塞纳河的风中,当热热闹闹的餐具搭配上香气四溢的食物,味蕾把人们从边界的一端带到另一端,让人身居闹市却实现了田园牧歌之梦,遑论时间和金钱,成王和败寇……

巴黎是海明威的心头好,以至于念念不忘。他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