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到底什么是健康?2、什么为健康?真正的健康何为定义?3、健康术语-道医
到底什么是健康?
人人都在说“健康”,到底什么是健康?
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道德健康的内容是指不能损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WHO给健康下这样的定义欠妥当:首先,婴儿、幼儿、儿童、少年是否没有健康?其次,除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是否也没有健康?这只能算是“健康成年人”或“正常成年人”的概念而已,而非健康的概念,因为对于婴幼儿和 dén类也有健康而不涉及道德、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这造的字的照片用这个软件不能缩小是一大缺憾)。
那么应该怎样解释呢?
先从第二版《漢語大字典》说起。
康:
《説文》:“康,穅或省”
《爾雅·釋詁上》:“康,樂也”
《字彙·广部》:“康,和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論》:“暑反至,陽乃化,萬物乃生乃長榮,民乃康,其病瘟。”《漢語大字典》里把这里的“康”解释成“健康”是不合理的。解释语中不能带被解释字,即不能用“健康”解释“康”,可以解释成“无病”,解释成“无症,”最合理。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从庚之字有康字,小篆做
打不出此字,只好用照片,也不知道念什么
,从米,云糠之省。穅曰‘榖之皮。’然古文康字不从米……意义絶無穅義……康字訓安樂,訓和静,訓廣大,訓空虚,只空虚之義於榖皮稍可牵及,其他均大相逕庭,無由引申。余意此康字必以和樂为其本意,故殷、周帝王即以其字爲名號。穅乃後起字,蓋从禾康聲。古人通音通用不必康即穅也……康字蓋从庚,庚亦聲也。”
(庚:倉无屋者。无屋,无上覆者也)
所以,康,本意是和乐,和乐就表述没有任何痛苦,就是无症。也被说成无病,或无病症。
健康:健,是“强壮”的含义,故健康就是:强壮且无(病)症。
基于此,字典里用“健康”解释“康”是不合理的。所有的字典了都犯有这样的错误。即:解释语中有被解释的字。正确的做法在解释语中不应该出现被解释字。因为不认识某字才来查字典,用含有此字的话来解释此字,怎么能让人明白?
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比“健康”次一等的应该叫:亚健康。这些年来这个名词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内涵被误用了。必须废掉“亚健康”一词。
在客观实际中,比“强壮且无病症”的人次一等的应该是:不强壮也无病症。这类人可以说是:平平常常的无病症,既不强壮,也没有(病)症。可以称之为: 平康。在“康”的人群里,处于“平康”状态的人的比例绝对大于处于“健康”状态的。
比平康次一等的就是疒态了吗?应该还不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体和病症认知的加深,处于平康和 zhǐ之间状态的人还有很多。给其单独列为一类,称之为亚(平)康,用 kǎng字来表述。其内容包含下面的三部分
念:zhǐ。含义是:小疾
造的字,念: kǎng
亚康、 kǎng 、隐症,三者的内涵相同。详细内容见前文的“隐症”部分。相当于西医的:亚临床阶段。
这样,这些名称之间的逻辑关系就非常清楚了。
健康:强壮且无(病)症。
平康:不强壮也无(病)症,即平平常常的无(病)症。
亚康:包括三类:① 没证据,没症状;② 超出正常指标,没症状;③ 有证据,没症状。即处于西医所说的“亚临床阶段”,也即处于:隐症期,用“
”字表述。
从“症”的角度说:
:小疾。可以说:极轻症。
疾:轻症。
病:疾加也,即重症。
残:缺,不完整。可以说:后遗症。
把所有有“症”的人归为一类,用一个字代替,可以借用一个古人造好的字:痏。含义是“有疒”。与康的“无疒”相对应。其原意是:殴人皮肤出伤,念wěi,今新用一音,体虚切,念:tǖ。
把这些字汇总到一起,其逻辑关系就清晰了,见下面的示意简图。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生至死过程示意简图
“有性开新点”的含义是:有性生殖的动物开始新生命的时间点,就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时间点。
超受点:超过生命体承受度的时间点。
敬请期待下一篇文章。
什么为健康?真正的健康何为定义?
记得上医学院那时,大概第一个名词解释就是什么为健康?健康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称之为健康,否则缺一只能为亚健康!在现今的快节奏时代,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的不舒服我们大多可以看见,心理的健康不但很多人看不见,而也常常被忽视!但是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像电脑的硬件软件一样,我们只关注硬件而忽视软件,这样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怎么会健康?健康质量大打折扣!很多身体疾病病因都由心理疾病引发,比如神经症,例如一个人常常失眠,时间久了自然植物神经就会紊乱,内分泌系统就会失调,自然导致身体的不舒服,所以身体和心理是相辅相成,互相紧密联系!
但由于性格原因,一部分人容易忽视甚至排斥心灵关注,甚至一看见有关心灵层面的内容,看也不看的立即将其鄙视为心灵鸡汤,但如果它说的有道理,为何不能喝一喝,这其实可能是一种逃避负面情绪的表现,很多人说:我要正能量,远离负能量!我要积极要阳光!但是想想真正有正能量的人他们是不会这样敏感的,往往越是要正能越排斥负能的人才会特别敏感!一遇到负面情绪就像远离艾滋一样快速的跳开隔离它们!但是你看他们逃避了负面情绪,接触了正能就真的一直可以积极阳光,就永远没有痛苦悲伤了吗?一遇负面情绪立马逃避而不是用适当的方法,客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和它共处!这样日积月累,反而心理素质就得不到磨练,越发脆弱,加上认为负面就是一定不好的,就要逃避的这种认知,使心理加速失衡!
我们总是忘记,身体和心理是一体,喜怒哀乐是一体,人不可能只有快乐而没有悲伤,就像自然界不可能只有阳光没有雨天,很多人可以接受自然的变化,却不能接受自身情绪的变化,能接受身体上的疾病,却无法承认心理上的问题,要下雨要地震你能有什么办法,这是规律,要快乐不要面对痛苦,你能斩断痛苦吗?这也是规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你排斥它,它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恶性循环!只有面对它,你才能对它有抵抗力!我们再看看,为什么很多人排斥痛苦,是一种错误认知导致,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心里存有一种执念,如果不纠正会一直被限制在一个错误的怪圈里。
我们也不是要刻意去面对负面情绪,有理由去摆烂颓废,而是要对负面情绪有着正确的认知,负面情绪其实也有它独特的价值,正能带给你的价值是客观直接的,负能带给你的价值可能短期或肉眼看不见,但是它可能会带给你更深度更好的价值,比如失败乃成功之母,打击挫折会使人更能发挥潜力,从古至今,那些经典的文学影视或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在经历黑暗的境地而诞生出世,如果一个人一直一帆风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正如巴菲特在《做你自己》一书中说富二代不是生来嘴里就有金汤匙,而是生来背上就插着金匕首,一语中的!他的观念就是在传达,不要用绝对的一种认知去看待事情,从而导致非常极端的执念。
最后我想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顺境逆境,正能负能,这只是人们的主观认知下的定义,凡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人们需要记住一个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多角度,只有做到保持心态平衡,积极面对,即便你认为的逆境中给你的痛苦,走过去就是独属于你的宝贵阅历,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满有深度。
健康术语-道医
解读
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形神兼治手段。道医,不是道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理论实践促动下,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自济济人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它介人于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别于道教之外。道医包括中医。道医突出以神学思想,讲究形神兼治。而传统中医学是平衡医学,讲究标本兼治。道医既谈道教,又谈中医,自成门派,又自成体系。道医具有形神兼治、传流不离道、认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变性、万变性、及具备多种综合技能的特点。
道医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将道医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他力的范围之内。
道医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援道入医与援医入道。昭示了医道同源,医道一体与医道互补的道家医学传统,涤荡道医学着修养生命、济世利民的情怀。历史的道医名家有很多,如张道陵、孙思邈、杜光庭、张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广成先生玉函经》、《石药尔雅》、《韩氏医通》、《海药本草》。
应用领域
1、学术特点
(1)医道同源
所谓医道同源,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均源自上古原始宗教人文关爱(即对人类生、老、病、死、苦的自觉关注关爱)的诉求。当是,伏羲画卦,肇启《易经》。而黄帝祖述《内经》,神农撰用《本草》,从此开创中华民族“三坟”之学。三坟之学既是中华民族道的本源,亦是传统医学的本源。其时,伏羲、黄帝、神农,不仅是中华民族先祖部落的首领,更是部落宗教团队的首领,他们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雄心,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悲心,以至极伟大的人文关爱情怀,口传心授了三坟之学,虽然文字不直接出自他们,但心传与口授源自他们。这中间,《本草》以脏腑气血培补先天,《内经》以内景经络(隧道)直追先天《周易》则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身心统一的哲学旨趣,以上提下委之法,昭示了法则天地修养生命与觉悟生命的通途,摄持了医道同源的历史渊源。此外,伏羲依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及五音入五脏之理,制作了古琴,既以古琴调情志,又以音乐助教化,并感应自然的萧声,襄助仙道的修炼。
(2)医道一体
所谓医道一体,是指传统医学与道学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分割的血肉联系。其一,传承祖师往往既为医家祖师又是道家(道教)祖师;其二,医学与道学发展过程中人事与学术相互渗透,得以相互补充发挥者,上古之时,人文之祖黄帝,既是医家之祖,更是道家之祖。同理,上古名医苗父(以祝由为主要医疗手段),中古名医俞跗(按摩经穴治病),以至神农、岐伯均如是。先秦以后,道教公认的实体教团创始人张道陵及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以至李时珍、张三丰等,既是医学大家,又是道学大家。他们中间,既修炼内丹助成仙,又修治外丹以活人,且深研医道,济世利生,二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道家的援医入道,使修养修炼生命的生理基础更加坚定;援道入医呢则不仅包括外丹(含升丹、降丹)纳入医法等,更因医师修道,又极大地推动了医家品质的提高,从而展现出传统医道更加完备的理、法、方、药、术。
(3)医道互补
所谓医道互补,是指医家对生命和美健康的诉求,与道家对成仙证道的追求,在共同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撑、补充与完善,最终使传统医学能以人文关爱的基本理法,将敬畏生命、摄护生命、修养生命、觉悟生命的诸般理法一以贯之,而以觉悟生命、证道成仙为最终旨归。一是敬畏生命。即认知生命难得,绝不高估人类自身的力量,更尊重生命,严格守持“性戒”(指人类共同憎恶的行为,如残酷杀害生命,偷盗抢劫、强奸等)保任生命,以自律无伤身心(即以万物养心性,而不以心性养万物),不恣意妄为。二是摄护生命。依据《周易》身心统一的哲学思想,摄护生命,先要无伤身体。于是有“择居处”(如背山、向阳、近水、通风),“适寒温”(如建茅屋制衣裳,用火调水等),“知时节”(认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至二十四节气之理)“和饮食”(上而言之,明晰食物是鲜活生命的助缘,使知味而不贪;下而言之,食物搭配要合理。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是修养生命。下而言之,振奋人体经络(行以导引,辅以摩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上而言之,调和情志,更以侧隐之心养肝,辞让之心养心,无妄之心养脾,羞恶之心养肺,是非之心养肾,使五德合和,恢复先天。四是觉悟生命。即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进一步努力,调和其体气,融化其物欲,安固其性情,精浚其神灵,彻底破除烦恼与执着,从而觉悟生命,升华生命。
(4)众术合修
晋代医学与道学大家葛洪提出的“众术合修”之法,很能代表道医学的特点,即由守真、行气、导引、按摩、叩齿、咽津、辟谷、房中、服饵等多种炼养方式结合。具体面言,道家(道教)医学的法与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中医共同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汤药、针灸、按摩等;二是道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如气功锻炼与治疗、劝善的情志疗法、服用内丹外丹的养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为主的音乐疗法等,乃至依于河车路(内丹导引)的杵针疗法,依于经络及武功修习而展现的药功及拨筋疗法等。
2、著名学派
(1)丹道医学流派
代表医家张觉人。去除迷信,回归科学,是“丹道医学”派的特色。其核心体现在《中国炼丹术与丹药》著作中。该书是学派的代表作,概述了中国炼丹术从创立到发展的历史,列举古代文献特别是《道藏》中有关炼丹术之珍贵内容。该书还汇集了道教和中医学各种古书的丹药处方,进行了组成药物对比分析,对于研究炼丹术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外科十三方考》是张氏的重要著作,也是长期研究与实践在《华西医药杂志》连载引起中医外科同仁极大重视,该书对中医外科方剂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研究中医外科疗法的重要文献”。
(2)詹黄张按摩流派
代表医家詹龙请。学术特点突出部位按摩;寻找信息反应点“保、激、补、治”全面调理;拨按截放各有特色,调动自身能力;发挥按摩优势,通补结合以通为主;道法术统一于“八法”。流派传承人有张诚毅,刘修利等。
(3)天真按摩流派
代表医家詹龙请,天真按摩流派学术思想有整体按摩、循经按摩、按摩查病和以神御气四大法则。学派传承人有周述炎。
(4)青城药功学派
代表医家有李真果、刘元尚、王含阳等。该派学术特色归纳为三点:一是简。道家尚简,故该派善于将常见病的证型分类,以一个基本方,辨明阴阳后加减使用,化繁为简,纲举目张。二是便,该派善于选择当地官药及草药,或新鲜捣烂外数,或浸泡药酒(既内服又外敷).很是方便。三是效验。即结合习练道家武功或点穴拨筋,配合内外用药,使效验明显。学派传承有曹明仙、薛永新。
(5)维世唐门流派
代表医家叶自若,学术特色提倡人体阴阳水火平匀合化,含暖遍熔,贯平通匀,而不圈于某方剂上着力,所谓“识用诸方宜,神工对病难”。学派传承人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