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吃什么养生菜谱

发布时间:2024-10-04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文章目录:

1、今日雨水|雨水节气,养生要防湿邪调脾胃2、雨水时节调脾胃,增强体质防时疫3、雨水节气健脾胃 中医推荐调理方

今日雨水|雨水节气,养生要防湿邪调脾胃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吟诵着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迎来了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此时,草木随土地中阳气的升腾而开始抽出嫩芽,自然界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因为降雨多且时有寒潮,此时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寒中又挟湿。

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春季多雨,慎防湿邪

防湿邪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节气降雨多,出门最好带把伞,这样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湿衣裹身而感受寒湿会引发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感受外湿,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例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湿。

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内湿。说到内湿,就离不开脾胃。因此我们强调,雨水养生,重调脾胃。

雨水养生,重调脾胃

雨水节气多雨、多湿。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明代医家张景岳先生曾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必当以脾胃为先。”

雨水节气一是因为气候多雨多湿易伤脾胃,二是因为春季肝脏当令,易克脾土而伤脾胃。因此,雨水养生,当以调养脾胃为主。调理脾胃既要食补,还要调畅情志,配合适量运动。

药膳食补

雨水节气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减酸增甘”,要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一则酸味入肝,会使得肝气更旺;二则酸性收涩,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饮食上可以适当增添一些甘甜的粥类,《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

春季肝旺,而脾胃相对虚弱。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熬制而成的药粥,对脾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推荐选用党参山药薏米粥。党参味甘益气,山药健脾,薏米祛湿,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嗜甜的朋友还可以在粥内加入红枣,味道甘甜又有健脾的功效。

调畅情志

除了饮食,精神调摄在雨水节气也显得非常重要。

雨水,时值早春,阳气生发。春季肝脏当令,肝气较旺,人们一方面精神焕发;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气生发太过,觉得自己脾气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还有一些人则因肝气不疏,而郁郁寡欢、心情抑郁。

从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肝木旺会克脾土,使人变得“没有胃口”。所以,雨水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连天、昏昏沉沉没精神,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对不足;加之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被湿邪所困,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们就会出现疲劳、乏力、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

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多睡觉,而是应当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同时,运动也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

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我们不宜做剧烈运动。

春天里舒适又惬意的运动莫过于放风筝。放风筝时,人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整个运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活动了周身关节,促进了血液循环。风筝升起后昂首翘望,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不失为一种舒缓颈椎的好方法。美丽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放风筝的人自然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这些对脾胃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

放风筝时要注意安全,适当地保护颈部,后仰的时间不要太长。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湿瘟”的范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脾胃科主任中医师康宜兵介绍,其病为湿毒之邪。临床症状除了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表现外,患者常常会出现全身无力、胃口不好,甚至恶心、胸闷、胃胀、腹泻、舌苔厚腻等湿邪为患的表现。

那么,该如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呢?康宜兵介绍,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八版)防控总体要求,强调“预防为主”,提倡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公筷制、 “一米线”、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失运或者外湿困脾是湿邪产生的主要病机。日常调理方面,脾虚者通过健脾益气,脾胃运化正常,湿邪自去,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湿毒者通过化湿消滞运脾,湿祛则热毒易清,同时可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

康宜兵建议,食疗根据自已的体质来选用。如果舌苔较厚,湿邪较重,建议淮山扁豆煲猪骨汤;如果是舌苔又黄又厚,湿热较重,建议绵茵陈赤小豆鲫鱼汤;如果舌质胖大有齿印,可能还有不想吃饭、全身无力、困倦、大便稀等症状。此时,以脾虚为主,建议五指毛桃煲鸡汤;如果吃得过饱、油腻煎炸食物吃得过多,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变成食积,出现胃胀、胃口差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建议三仙陈皮饮。

食疗方

扁豆薏米煲猪骨汤

扁豆、芡实、薏米均为药食两用,可健脾化湿。

材料:扁豆20克,芡实20克,薏米15克,猪骨500克,蜜枣3个。

做法:猪骨洗净斩件,焯水,捞出;将扁豆、芡实、薏苡仁、猪骨、蜜枣一起加入煲内,加水10碗,武火烧开后文火煮1.5-2小时,调味即可。

绵茵陈赤小豆鲫鱼汤

绵茵陈、赤小豆可清热祛湿;陈皮行气化湿。绵茵陈有特殊香气,煲出来的汤香味独特。

材料:鲫鱼1条,绵茵陈100克,赤小豆100克,老陈皮5克,蜜枣3个,姜3片。

做法:鲫鱼宰好洗净,平底锅放少量油,煎至两面焦黄;汤锅加水10碗,与其他材料同放入,武火烧开15分钟,转文火煲1.5-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五指毛桃煲鸡汤

五指毛桃又称为南芪,有黄芪健脾补肺之功,但补而不燥。茯苓、山药可健脾化湿。五指毛桃煲鸡汤色如牛奶,味道鲜美,有淡淡的椰香味。

材料:五指毛桃5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老母鸡1只,蜜枣3个,姜片3片。

做法:先将五指毛桃、茯苓、山药水浸泡20分钟,去杂质,备用;把鸡剁块,焯水后再冲冼干净;所有材料放入汤锅,加水10碗,武火烧开后文火煮1.5-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三仙陈皮饮

陈皮可行气化湿;神曲、山楂、麦芽可消食化积。

材料: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5克、陈皮10克。

做法:神曲、山楂、麦芽、陈皮,水泡服,或煎煮20分钟,滤渣服用。

雨水节气健脾胃 中医推荐调理方

上周,已进入雨水节气。

“雨水在立春后,人体阳气进一步生发,总体饮食原则是多吃甜或甘味,少吃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吴国琳表示,中医理论中,春季和五脏中的肝脏对应,肝属木、木克土,土又对应脾,因此春季饮食不合理,易伤脾。

吴国琳说,每年春节后,都有患者因脾虚就诊。比如,73岁的陈大伯,特别注意饮食清淡,早起一碗白粥或清汤挂面,午餐晚餐也以素为主。年轻时也喝酒,但没瘾头,近几年基本不喝了。

春节期间,一家人难得团聚,陈大伯吃了好几顿酒席,餐餐吃得满脸通红。但享乐的劲还没过,陈大伯就开始拉肚子,胃口变差,整个人还没力气。“我自己心里也有数,肯定是一下子吃太猛了。”陈大伯说,春节假期一结束,他就来到浙大一院中医科寻求调理。

“我发现他舌苔白,口淡无味、纳差、乏力,是典型的脾虚症状。”吴国琳说,摄入膏粱厚味(油腻、酒肉等食物)过多或饮食结构不合理,脾胃受损,可能出现腹胀、腹泻、胃纳差,甚至乏力疲劳等症状,再结合陈大伯的饮食习惯在假期突然改变以及进食量增加,吴国琳诊断他是食积没有及时消化,导致脾运化不畅,便给他开一些健脾、醒脾、化湿的中药组方。

日常在家如何健脾养胃呢?吴国琳推荐了一道山药紫苏红枣粥。

山药和红枣性甘,可起到健脾功效,而紫苏既散表邪,又可醒脾化湿。将鲜紫苏叶洗净、切细,待粥快煮熟时调入粥中,再稍煮即可。

除此之外,随着春季到来,新鲜应季蔬菜如韭菜、荠菜、豆苗也可以生发阳气,可适当进食。

尽管已是雨水节气,但在江浙一带,丰沛的降水可能还要等到惊蛰之后,此时天气转暖,气候风多物燥,人体常觉口干舌燥,可以吃点甘蔗、柑橘等润燥的水果。

此外,吴国琳建议,这个时节,可以多往外走,与大自然多接触,适当活动筋骨,舒畅情绪,对养生保健亦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