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饮食的名言警句及意思

发布时间:2024-10-22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文章目录:

1、关于饮食的养生名言24则(收藏)2、“好饭莫饱,饭后莫跑”,知道这些老温州食俗谚语吗?春节期间注意啦3、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珍贵的饮食谚语,您都知道吗?

关于饮食的养生名言24则(收藏)

1、食欲数而少,又欲顿而多。——曹庭栋

2、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张从正

3、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葛洪

4、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退。——蔡清

5、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梁章钜

6、太饥伤脾,太饱伤气。——曹庭栋

7、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钱大昕

8、爽口物多终作疾。——李时珍

9、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李光庭

10、食不语,寝不言。——佚名

11、世上最好的医生是饮食有度、保持平安与喜悦的心情。——史威福特

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13、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佚名

14、饱食伤心,忠言逆耳。——佚名

15、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富兰克林

16、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何坦

17、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佚名

18、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佚名

19、养生之道,至暮夜而虚其腹,元气所以运转不穷。——杨名时

20、口腹不节,致病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林逋

21、节饮食而后得健康。——弗拉科利

22、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李光庭

23、烟有百弊而无一利,茶有百利而无一弊。——佚名

24、节饮食,慎言语。——蒋捷

“好饭莫饱,饭后莫跑”,知道这些老温州食俗谚语吗?春节期间注意啦

温州网讯 过了小寒节气,温州城区的气温降到个位数。“多穿衣服,多喝热水”是家人常叮嘱的话语。多喝热水,不仅是“万能句”,还成就了不少段子。如“悟空打开菩萨给他的锦囊,发现里面有三条妙计:冲板蓝根、重启试试、多喝热水早点睡”之类。但段子归段子,老温州自古流传的谚语中,也有“饭前饭后吃冷水,神仙也会碰着鬼”劝人喝热水。老温州的饮食习俗谚语还有哪些?温医大附二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胡臻教授等,曾以温州方言谚语考察浙南养生文化。经过调查考察,他们认为温州人是非常注重饮食养生的,温州方言谚语也非常多,主要表现在饮食卫生、节制食欲、饮食保健等方面。

“饭前饭后吃冷水,神仙也会碰着鬼”

饮食卫生类

从西周开始,远古先民就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强调“把好病从口入关”。周代还专门设立机构与专职人员掌管饮食卫生。《周礼·天官·食医》就有“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承袭古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温州方言谚语强调日常吃喝、饮汤方面的洁净与卫生。如:

(1)百病从口入。

(2)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3)干活细心,吃喝当心。

(4)慎口胜吃药。

(5)若要不生病,碗镬洗干净。

(6)三伏天,吃食要新鲜。

(7)饭不熟勿吃,水不开勿呷。

(8)臭鱼烂虾,生病冤家。

(9)省了盐,坏了酱 ;怕丢蔫饭坏肚肠。

(10)宁吃鲜果一口,勿吃烂果一篓。

(11)饭前饭后吃冷水,神仙也会碰着鬼。

(12)唔冇温病鬼,只有温病水。

(13)不怕神河鬼,只怕饭后一口水。

(14)饭后漱口汤,胜如开药方。

其中“百病从口入”“病从口入,寒从脚起”“干活细心,吃喝当心”“慎口胜吃药”等谚语,强调饮食方面注意卫生,严格把好入口关。“若要不生病,碗镬洗干净”则强调餐具干净,防止传染疾病发生。“三伏天,吃食要新鲜”强调饮食的新鲜,摒弃吃剩饭剩菜或过夜食物的做法。“饭不熟勿吃,水不开勿呷”提倡吃熟食,忌吃生食,以免肠胃消化的不适与疾病的产生 ;提倡喝开水,有助肠胃的顺畅和杀菌。“臭鱼烂虾,生病冤家”“省了盐,坏了酱;怕丢蔫饭坏肚肠”“宁吃鲜果一口,勿吃烂果一蒌”等,提倡不吃腐臭败坏的瓜果蔬食。而谚语“饭前饭后吃冷水,神仙也会碰着鬼”“唔冇温病鬼,只有温病水”“不怕神河鬼,只怕饭后一口水”“饭后漱口汤,胜如开药方”等,强调饭前饭后饮水的注意事项。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征,一般国民并不适宜喝冷水,适宜喝温水热汤,以暖胃促消化和肠道蠕动。谚语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热汤温水对脾胃虚寒的中医保健作用。而孙同德《中国养生术》也提到“大量活动之后,不宜立即大量饮水,以防加重心脏负担,可饮少量淡盐水,切忌不可喝冷水。令人伤肺。肢寒体冷也不可喝冷水,饮后则伤肺,上气咳嗽、鼻鸣”。所以,饮水要注意自身体质,温水热汤是良选。

“夜饭少一餐,命长九十三”

节制食欲类

《淮南子·诠言训》说:“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瑕疵与痤疽之发,而预备之哉!”又《泰族训》云:“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俶真训》云 :“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进食量得当,才能营卫脏腑,偏颇过多,五脏就会不堪重负,反受其伤。《灵枢·五味论》卷七记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闷心”。“五味论”旨在告诫人们饮食要注意适度、恰当。

在老温州的养生文化里,也总结了不少主张人们节制饮食,控制肥甘厚味过量摄取的谚语。如:

(15)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

(16)贪得一时嘴,瘦了一身肉。

(17)爽口菜吃多坏肚,快意事干多遭殃。

(18)饭食有节,肚子不泻。

(19)气大伤神,食多伤身。

(20)吃饭不宜过饱,喝茶不宜过浓。

(21)好饭莫饱,饭后莫跑。

(22)夜饭少一餐,命长九十三。

(23)吃得凶,吞得慌,又伤胃口又伤肠。

(24)一餐吃伤,十餐喝汤。

(25)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26)走不着,只一脚,吃不着,只一夹。

(27)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28)差不得一口,添不得一斗。

以上谚语在饮食的节制方面,主张饮食应适度;在饮食的摄入量方面,主张适饱为度。《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备,肠胃乃伤”。饮食过量,违背饮食规律,肠胃就会受到损伤。谚语“爽口菜吃多坏肚,快意事干多遭殃”,意在告诫人们饮食应适可而止,切不可贪食,否则肠胃负荷超重,必致虚损。而“现代人生活形态耗费体力的劳动少,静态的脑力活动多,导致消化代谢功能降低,饮食更应适量”。正如温谚“差不得一口,添不得一斗”所言,饮食节制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谚语“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夜饭少一餐,命长九十三”,对于正常的劳作者来说,这是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对于夜间加班者来说,需要酌情加以调整,但谚语遵循了饥饱适度的原则与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与此类似的民谚还有“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与“夜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要健,蒲瓜杂麦面;要死,杨梅淮豆子”

饮食保健类

民以食为天,人类靠饮食维系生命与健康。饮食养生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饮食“五味”的调养。凡饮食皆有酸、甜、苦、辣、咸等五味,五味对应五脏。中医理论认为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辣入肺,咸入肾。因此饮食保健要全面,五味调和,才能滋养五脏。而且五味各有所宜,各有所利,学会因势利导,才能起到饮食保健的功效。比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霍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有发散作用,酸有收敛作用,甘有缓和作用,苦有坚燥作用,咸有软坚作用,所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温州民俗谚语在日常生活中,经过不断地摸索与总结,提炼出了语言通俗、有益于养生保健的谚语。如 :

(29)多吃姜葱蒜,好处讲不完。

(30)早上吃片姜,一年不用开药箱。

(31)蒜有百利,独损双眼。

(32)烂柑吃凉,烂桔吃甜,烂荸荠吃肚胀。

(33)桃吃生病,李吃送命,杨梅吃治病。

(34)苦杏仁中毒,杏树皮解毒。

(35)要健,蒲瓜杂麦面;要死,杨梅淮豆子。

(36)人吃大麦立勿牢,猪吃大麦断条毛。

(37)枇杷黄,医生忙 ;桔子黄,医生藏。

(38)菜头出,医生绝。

(39)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卖老娘。

(40)七月吃柚,八月叫医生。

(41)若要身体健,饭菜嚼成泥。

(42)汤泡饭,嚼不烂。

以上谚语运用五味调和的中医理论,指导人们饮食的养生保健。比如谚语“多吃姜葱蒜,好处讲不完”,强调葱姜蒜的功效广泛与显著,体现在烹调与医疗保健方面。

《说文解字·女部》“姜作薑”,被称为“御湿菜也”。《吕氏春秋·本味》说“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这些都说明了姜的医疗保健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赞它“去邪辟恶,熟用和中,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至于葱,宋代陶榖《清异录》蔬菜门“和事草”卷二:葱和美众味,若药剂必用甘草也,所以文言曰“和事草”。葱除调和众味外,还有中药保健功效。据现代医学考证,葱可以降血脂、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抗癌等。

蒜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有大蒜与小蒜之分。蒜味辛、甘,可去腥除膻,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蒜》卷八记述 :“惟蒜虽久而味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施之臭腐,则化为神奇。用之鼎俎,则可以代醯酱。旅途尤为有功。炎风瘴雨之所不能加,食 腊毒之所不能害。此亦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这是对蒜食品的高度赞赏。大蒜不仅是烹调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对人类保健和防治疾病有良好功效。大蒜能温中健胃、行气消食、杀虫解毒并能抗癌。

谚语“若要身体健,饭菜嚼成泥”,“汤泡饭,嚼不烂”,强调饭食的软松,以利于肠胃的消化。从现在中医理论来说,长久吃汤泡饭,容易导致胃病,因为不易消化。饮食注意食物的嚼碎,饭菜的濡软,能营卫调和五脏,强健筋骨。

中国养生信奉医食同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预防疾病。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在日常饮食的适当搭配,能起到强肾固本、蓄精益气、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的目的。其他谚语有关柑、桔、荸荠、桃、李、杨梅、杏、蒲瓜、淮豆、大麦、枇杷、菜头、萝卜、柚等,在日常饮食的适当搭配,都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效。

春节就要这样过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温州饮食方言谚语的养生文化,反映了浙南地区的养生思想。谚语从天地阴阳调和与顺应四季节气的变化上,表达了调摄养生的规律。正如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所言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常,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厚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故半百衰者多矣!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 ;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养生健体既有内因也有外因,重在“养心”。浙南地区的养生文化反映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俗,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壬寅春节在望,其间吃吃喝喝难免,别忘了节制饮食哦。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珍贵的饮食谚语,您都知道吗?

药补不如食补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食物的功效和属性,在一日三餐之中,通过食物来调养身体,也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比吃补药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调养促疾病痊愈

本谚语强调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食物的功效和属性,同样可以起到药物纠偏样的作用。

疾病的形成是体内阴阳失调而产生的偏差,药物的性味就是为了纠其偏。食物也具有如同药物的性味,因此可以用于治病养生。但是,食物与药物又有所不同,药物偏性较大,食物偏性较小。因此在小病或是大病将愈,以及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偏差较小之时,食物治疗比药物治疗更加合适。所以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说,在病将痊愈之时,可通过谷肉果菜“食养”以调之,促使疾病痊愈,不要再使用药物,否则就会损伤正气。

养生应用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健康,许多人开始买些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来“补身体”。然而,药物力量较大,很容易吃出问题,反而不如食补,更适合无病之人的保健。

此外,食物的偏性较小,其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且口感比药物好得多,因此比药补更有优势。

以补钙为例,医学专家指出,除了一些对钙的需求量特别大的特殊人群,如婴儿、孕妇、乳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应该适度地补充一些钙制剂外,其他人群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即可获得充足的钙。比如,牛奶的含钙量很丰富,较容易吸收,是人们理想的钙源。蛋黄、瘦肉、鱼类、虾皮、海带、紫菜和各种豆类、豆制品、小白菜、大白菜、韭菜中都含有较丰富的钙,吃这些食品也能弥补钙的摄入不足。

当然,食补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对于营养不足、体质虚弱的人,适当增食一些禽蛋类食品;阴虚者可适当吃点甲鱼;体质虚寒者可增食一些羊肉、狗肉等热性食品,能收到较好的滋补效果。

病从口入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许多疾病的产生来源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饥饱失常,肠胃乃伤

本谚语强调饮食习惯与疾病相关。

病从口入,至少可从3个方面的内容去理解:

一是食物的卫生问题。食物如果被病菌感染,或是腐败变质,可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二是饮食饥饱失常。正所谓“饥饱失常,肠胃乃伤”,过饥或过饱都会损害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意义重大,脾胃受到损伤,会引发多种疾病。

三是饮食偏嗜。人是杂食动物,只有广泛地摄食各种食品,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若任其偏嗜,则容易引起部分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发生诸如佝偻病、夜盲症等疾病。

养生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多种疾病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都可概括为病从口入,如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注意饮食,防止病从口入,意义重大。由此可见“病从口入”,不仅仅是一个饮食卫生的问题,而且也包括饮食的不合理,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要想身体好,每餐七分饱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饮食不能过饱,饭吃七分饱,对保持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饮食不要过饥过饱

本谚语强调饮食不能过饱,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不过饱是中医饮食调养的一个重要原则,被历代养生学家奉为圭臬。孔子就主张“食勿求饱”。南北朝的大医学家陶弘景诗曰:“何必餐霞服大药,妄意延年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中,去其甚者将安乐”。意思是说养生根本就不用去服那些所谓的仙丹妙药,只要饮食不过饥过饱,就完全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了。

苏东坡是北宋时朝的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对待饮食也是本着节制的观点,他说“以饥方食,未饱先止”,就是说食物要在饿了以后再吃,还没吃饱的时候就要停止了。南宋大文学家陆游寿享86岁,一生的养生心得概括成一句话——“多寿只缘餐饭少”,说的也是节食的主张。

养生应用分析

饭吃七分饱,就足以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又不会因营养过盛引起负担,可以作为饮食的一个标准。尤其在食物供应丰富的当今时代,很容易饮食过度,长此以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就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过剩的食物还会发酵、腐败,产生各种有害毒素和气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饱食会使身体内的血液集中到胃肠道,造成大脑供血、供氧不足;饱食亦引起主管胃肠消化的神经持续兴奋,这使大脑的相应区域也兴奋,而语言、思维、记忆等区域则受到抑制,影响智力和记忆力;此外,饱食会引起人体细胞超负荷工作,从而加快。

早食好,午食饱,晚食少,一日三餐要吃好

本谚语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总结,亦包含很深的养生知识。它告诉我们,一天之中的饮食要根据人体的生理情况和活动量的大小进行调节。早饭应该适中,午饭可酌情多吃些,晚饭要酌情少吃些。早晨是一天活动的开始,早饭摄入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才能保证上午的正常工作;中午时分,上午的消耗需要补充,下午的工作也须贮备能量,因此午餐就可相对多食一点;晚餐之后活动就减少了,消耗不多,所以晚餐一定要少食,而且最好是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出于节食的目的,许多人不吃早餐,这是很不合适的。早晨起床后,人一般不太容易饥饿,这是因为一夜的睡眠之后,人体还处于一种低代谢的状态,因而没有进食的欲望。但是,我们上午活动所需的能量,都要通过早餐来提供;另外,规律的早餐可以适时地振奋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由低代谢状态转为高代谢,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是对于减肥都是很有意义的。

养生应用分析

一日三餐的不同要求,根本上来源于一日之内活动量的不同。饮食与活动始终都是相辅相成的,活动量大,消耗的能量就多,就需要摄入较多的营养,就要多食;反之亦然。战国名将廉颇一顿饭食一斗米、十斤肉,可活到80岁时还能带兵打仗;唐朝的薛仁贵也是极能多食之人,70岁时打突厥,也是一战定乾坤。二人都是百世不遇的猛将,唯其能战,故能食;吃得虽多,活动量也大,营养能够消耗,所以也能长寿。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大饥大渴情况下,也不能饮食太多,反之会导致脾胃的损伤。

饮食要有规律

饮食是摄取能量的手段,同时,饮食的消化吸收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大饥大渴之后,人体能量不足,身体会调整状态,形成新的生理平衡,以维持人体必须的新陈代谢。大饥大渴之后重新进食的过程,就是打破这个平衡,在重新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应该少量进食,慢慢增多,否则身体无法适应,就会生病。

养生应用分析

吃饭要有规律性,要定时定量,这样就不会过于饥饿;喝水也要形成习惯,并且根据活动出汗的多少有意识地调节。要改变吃饭喝水率性而为的做法,以保证身体功能的平稳运行。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当时在纳粹集中营里未被饥饿和酷刑折磨死的200多名囚徒获得了自由。新政府设宴为其庆祝。劫后余生总是令人高兴的事,何况还有许多的美酒佳肴。获释囚徒们欣喜若狂,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而乐极生悲,餐后数小时之间,这200多人中竟出现相继死亡的现象。这一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大饥之后切莫饱食。

因为当人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其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下降,而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蛋白食物会使血氨剧增,超过肝、肾处理氨的能力时就会产生氨中毒,轻者引起昏迷,重则引起死亡。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可谓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