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吃斤量”、“吃生活”的意思吗?“吃”里的规矩和文化

发布时间:2024-09-09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沙地原处江北,后赴江南。原属海宁,后属绍兴,现属杭州。说起来很复杂,但也很简单,沙地就是钱塘江边的一块地,这地里,因有数以亿万计的沙土汇集,所以称“沙地”。

沙地,因地处钱塘江畔,是吴越的分界线,也是吴越的联结点。旧时,先民逐水而居,向水而生,这沙地,应是吴越文化的源头,这沙地土话,可算是吴越方言的集大成者。

吃,从"口",从"乞",大约是这一口饭来之不易,所以有"讨口饭吃吃""混口饭吃吃""骗口饭吃吃"之说,沙地人叫"做做吃吃""吃口愁口",反正,吃很重要。反正,天上不会掉馅饼。吃白食、吃荡饭是要被人笑、被人骂,甚至被人打的。这一点,沙地人都清楚。

沙地过去吃这一口饭的确不易,是跟钱塘江的潮水争地、抢食,晒盐、垦荒,如此,还吃不饱。没有米,加麦粞。麦粞不够,就加南瓜,加番薯。还不够,就加水。再不够,就多加水。反正,把肚子吃圆就行,水管够。可惜,不耐饥,常常饿得四肢无力,两眼无神。看见食物就两眼放光,那目光似鱼枪尖刺,定在那里,能把食物戳住。

在沙地,"吃"字里面不仅有规矩,也有文化,有一代一代流传的沙地元素在,譬如"十碗头",譬如霉味,譬如干菜。十碗头是喜宴菜、节庆菜,霉味、干菜是家常菜、长下饭。这些或重大或日常的味道,都是刻在沙地人舌尖上的文化印痕。

不论在沙地或出沙地,这些印痕都是擦不去、抹不掉的。见桌上有一盘"拼双臭"就想吃,虽被各种各样的报道、理论吓得有些不敢下箸。不过,还是忍不住。去餐馆,进门就想点,点了就想吃。这文化是根、是魂,改不了。所以,沙地这个"吃"字,可以叫成"吃文化",只不过,听起来有些俗。

"吃"在过去叫"食","食"字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结合就是维持人一生的东西,也就是食物。这是名词,延伸为动词,就是"吃",但人家不说吃,说"食"。所以,"民以食为天"就说得通了,我们不说"民以吃为天",因为一听就俗。

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和沙地人一样,很实在,说人生在世离不开两件大事:一是饮食,一是男女。一个是生存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饮食,饮是喝,食是吃。所以,可以说成"饮食文化",但我们不说"吃喝文化",因为一听就俗。男女的问题,都理解,就不说了。说"男女文化",也俗,不说。另一位圣贤说到的另一个流传很是广泛的说法,叫"食色性也"。这是《孟子》中孟子与告子辩论时告子的一个论点。

一般人理解,觉得"色"是人的本性,因此无可厚非,因此拿来做"色"的借口和挡箭牌。我说,"食色,性也"应断开读:食、色,性也!说的不是一件事,是两件事,告子说的是"食和色这两件事,都是人的本质需求",与孔子说的"饮食"和"男女"这两件是人生大事是一个道理。

不过,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据说这"食"字应该作动词用,食相当于"吃",作"喜欢"解,色是指代好的东西。连起来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这美好的东西,可以是美好的食物,可以是美好的植物,可以是美好的图画,也可以是美好的人。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这也是本性。所以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么简单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甚至可以三解释四解释,一百个人作一百种解释。要愿意,四个字可作四千字四万字的论文。这就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因为别人没有。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这古来圣贤的经典话语,也不妨作为一种"食",不妨细细地切着吃,慢慢地嚼着吃,和过去沙地里吃到一块肉的感觉一样,舍不得下咽,因为实在美味,因为实在难得。

所以,不妨跟着孔子,做一个幸福的吃货,吃出文化的意味来。

至于这文化是俗是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是关于吃的文化。不过,我们还是叫作"饮食文化",不叫"吃喝文化"。能免俗,就尽量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