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香是说谁患疾病

发布时间:2024-10-16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文章目录:

1、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2、体香、狐臭、老人味,这些“人味”需注意,有的是疾病前兆3、浪漫的中药名字后面,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政权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体香、狐臭、老人味,这些“人味”需注意,有的是疾病前兆

不过你想过没,同样是人,同样是体味,为什么有的人是“体臭”,而有人却是“体香”?

比如有网友就奇怪:

体香和体臭的滋味,她同时了解到了……

为什么能闻到别人的体香?

最常见的,是闻到比较亲近的人的体香,比如男友、女友、爸妈、室友、同桌……

有个朋友身上香甜香甜的味道,每次跟他走在一起的时候都想吃东西。

……确定不是你自己想吃吗?

我老公身上也有,一开始不觉得香,只是一种气味,后来就迷恋上了

内容引起单身狗不适,已举报

女友有时会在我身上闻到一股奶味,之前认为是因为她太爱我以致闻到了“奶味”。直到有一次,隔壁宿舍一同学站在后面默默看我打游戏,然后来了一句:“哎呀,你身上怎么有股奶味?!” 后来仔细想了想,难道……他也爱我?

……也不是不可能。

闻到别人的体香,一说是人体内的性外激素,也就是费洛蒙在发挥作用。

女性的雌甾四烯以及男性的雄甾二烯酮,能形成独特的生理气味。当俩人靠得很近很近时,就可能闻到。

另一说是,哪有什么体香!你觉得一个人有“体香”(尤其是女生),其实这只是化妆品、沐浴液、洗发水、身体乳……各种日用香精“腌”入味了啊!

因为激素分子的沸点很高,常温下不太可能挥发出来散播在空气中。就算有,含量也非常少,那一点点香气早就被人工香料掩盖了。

而洗衣粉洗衣液、洗发水、香皂中的香精,留香持久,“腌”得久了,就入味了。很多男性觉得女性好闻,在于女性所使用的这些日化用品香气本来就要比男性的浓。

别怪我打破了你对体香的幻想和浪漫……

说完体香,咱再来说说体臭(狐臭)。

狐臭是怎么来的?

人体的汗腺,可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

其中和狐臭息息相关的,是大汗腺。它集中分布在腋下、胯下,所排的汗液除了水分,还有各种蛋白质和脂肪酸。

这些物质本无色无味,但在体表被细菌分解之后,却散发出了臭味。

所以,狐臭其实是细菌和大汗腺的共同“结晶”。

那么问题来了:大汗腺、细菌人人都有,为什么生活中看见的,只是少数人有狐臭?

事实上,没有狐臭的才是少数!

人类原本都有狐臭,但在进化过程中,有一群人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大汗腺的分泌物减少了,于是人的气味就变“清爽”了。

而这个“清爽”基因(突变基因),主要分布在东亚。比如95%的中国人没有狐臭,韩国人跟我们差不多,日本有狐臭的要多一些,6人中就有1个有狐臭。

别的大洲就“臭”多了,白人中只有10%、黑人中只有0.5%没有狐臭。

回想一下:每每经过黑人兄弟身边,是不是总会感受到一股来自香水的“暴击”?

没办法,歪果仁大多有狐臭啊。

狐臭怎么处理?

狐臭不是病,因为它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它又胜似一种疾病,因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妨碍正常社会交往、带来焦虑和自卑。因此,很多人都有强烈的除臭愿望,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手术治疗

若想根治狐臭,如今唯一的方法便是手术。狐臭手术后,需要十天左右的恢复期,若是学生建议在假期做手术,以免影响学习。而在术后恢复期,注意不要让伤口附近出汗,所处环境温度不要过高,因此冬天手术是不错的选择。

但要提醒大家,手术治疗有两条致命的缺点:第一是有留疤的风险,这对爱美的女性而言简直是惨绝人寰;第二是价格昂贵,这对贫穷限制想象的人来说,也是致命的……

2、药物治疗

既然外科手术价格高有风险,那么药物治疗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优先选择。市面上大部分外用膏药或喷雾,都可以通过杀死大汗腺部位细菌,或者减缓大汗腺分泌这两种方式,达到去除狐臭的目的。并且药物购买渠道方便,价钱亦可接受。

总之,对于有狐臭的人而言,保持个人卫生尤为重要,因为勤洗澡能减少分泌液在汗腺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气味的产生。所以,为了能成为“香妃”,我们一定要注重卫生,勤洗澡哦~

老了为啥有老人味?

岁月不仅是一把杀猪刀,会在我们的脸上刻满一条条沟壑,它还是一个加臭器,在我们身上洒上“老人味”。

大多上了年纪的人,或多或少身上都有股很特殊的气味,有人把它叫做“老人味”或“加龄臭”。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渐长,人的新陈代谢能力会渐渐变慢,容易积累大量死皮、油脂、细菌和真菌等。身体各功能也走下坡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变弱。

此时如果不注意卫生,不爱洗澡和清洁等,就会产生一股难闻的气味。

另外,一旦出现某些特殊的气味,还要当心是疾病的信号!

这些浓烈“人味”,可能是疾病前兆

身上有这些异味,千万要小心:

①烂苹果味——糖尿病

这是糖尿病人群酮症酸中毒的迹象。糖尿病患者新陈代谢不稳定,大量脂肪会在肝脏中被氧化成同体,并扩散到全身血液中,导致呼出的气体也有这种烂苹果味。

②嘴里有屁味、臭鸡蛋味——牙周病、肠胃病

口腔疾病或肠胃病,产臭菌会使口腔散发臭鸡蛋味、屁味等臭味。

③尿臊味——慢性肾病

此时往往到了肾衰竭的阶段,由于少尿或无尿,身体的尿素氮和肌酐无法排除体外,潴留在血液中,使呼出的气体有尿臊味或氨味。

浪漫的中药名字后面,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中药名字都非常有诗情画意,比如当归,夜明砂,望月砂,王不留行,徐长卿,刘寄奴等,甚至很多文人墨客用中药名字作诗作词,浪漫无比。可是,您知道拥有这些浪漫名字的中药材到底是什么吗?本次,小编给你一一道来,让您爆笑之余,又回味无穷。下次喝药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喝的是什么咯。

重口味系列

1、夜明砂

这名字咋一看,让人想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之感,想必是海里一种闪闪发光的砂粒吧。

《本草纲目》: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没错,夜明砂是蝙蝠的粪便所制——全年均可采,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正是因为蝙蝠能在夜间视物捕食,才有“夜明”的美称,《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即通过辛味散结,寒凉除血热,那么为何一定要用蝙蝠的粪便呢?密蒙花和元参不也可以治疗目疾吗?

不同之处在于夜明砂清肝经实热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经虚热而明目。另夜明砂有散瘀血,消疳积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脉,去翳的作用。夜明砂偏于平肝清热,活血散结。元参偏于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从这一角度而言,粪便类药物具有辛散的特质,这是与补益类明目药的显著差异。

2、望月砂

又称明月砂。看到这三个字,就令人不由想起海上什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画面。看到“夜明”和“望月”两个词,不由得想到“城头月色明如昼”这样诗情画意的场景,而这两个名字也能与许多诗情画意的场景相互联系。夜明砂、望月砂都是作用于眼部的中药,对于恢复视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叫望月?“望月”之名,乃出自嫦娥奔月的故事,因嫦娥是与玉兔一同登月的。野兔常站立起来东张西望,观察周围动静,古人以为它是敬拜随嫦娥奔月的祖先;野兔的粪便也由此而引申得名为望月砂。

望月砂性味辛平,入肝、肺经,主要用于明目杀虫,治目暗翳障、痨瘵、疳疾、痔漏等症;

《本草求真》:兔屎能明目,以除目中浮翳,且痨瘵、五疳、痔漏、蛊食、痘疮等症,服之皆治,亦由热绪毒积而成,得此寒以解热,辛以散结,故能服之有功,若阴气上乘,目障不清,未可用焉。这味药物的药性主要取决于其辛散的药性

3、龙涎香

龙涎香其实也是动物的粪便,抹香鲸——生活于世界各大洋中喜活动于热带、亚热带的温肯海洋中,主食深海大乌贼、鱿鱼、章鱼及鳕鱼等,收集肠内分泌物,经干燥后即成蜡状的硬块。刚从动物体内取出时有恶臭,但到一定时间却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土香气。其肠中分泌物也能排出体外,漂浮于海面,可从海面上捞取。

而作为粪便的龙涎香如何探知其香气还需要特别的做法——《星槎胜览》描述为: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气,久则成大块,或大鱼腹中刺出若斗大,亦觉鱼腥,焚之清香可爱。更魔性的描述是——《稗史汇编》:龙涎香,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极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其气近于臊,似浮石而轻,香本无损益,但能聚香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则翠烟浮空,结而不散。泉广合香人云,龙涎入香,能收敛脑麝气,虽经数十年者,香味仍存。

关于龙涎香的功效,《纲目拾遗》记载为: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又廖永言:利水通淋,散癥结,消气结,逐劳虫。周曲大:能生口中津液,凡口患干燥者含之,能津流盈颊——难怪口红的原料之一也是鲸鱼的制品呢!

4、蚕砂

蚕砂:蚕砂又名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味甘温,入肝、脾、胃经,有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症。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患处,可治诸关节疼痛,半身不遂。民间用蚕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过多,腹痛,皮肤风疹。

想想蚕宝宝终日吃桑叶,拉的屎倒也不臭,况且桑叶本身也有清肝明目的功效,蚕砂亦有桑叶的某些作用。

5、五灵脂

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灵脂”与“凝脂”二字谐音。李时珍释其名曰:“其粪名五灵脂者,谓状如凝脂而受五行之气也”。可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出血,如妇女崩漏经多,色紫多块,少腹刺痛。既可单味炒研末,温酒送服,又可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而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五灵脂不是“老鼠屎”,而是复齿鼯鼠的干燥粪便,它是这个样子的:

最后得出结论:凡是药名叫XX砂的中药,大多跟便便有关系。

夜明砂,蝙蝠粑粑

望月砂,野兔粑粑

蚕砂,蚕粑粑

五灵脂,鼯鼠粑粑

好了,下面高度拉响警报了,大家如果知道下面这些重口味中药,先不要反胃。感叹一句,古人真是幽雅,古汉语博大精深。

6、人中黄

听起来没什么特别。让人以为只不过象牛黄之类的长在人身上或肚子东西,其实应是大便了,啊啊,我们的老祖宗太有才鸟,取个这么含蓄的名称。

人中黄,中药名。是一种加工制品。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发斑吐衄。人中黄清热凉血,治疗温热病高热烦渴,可单以该品兑白糖开水冲服,或与石膏、黄连等药同煎服,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治热毒发斑,烦躁便秘,可与犀角、生地、丹皮等清热凉血药相伍;若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心烦者,可配伍茜草根等止血药,以加强止血作用。

此外,人中黄有清热解毒作用,常与银花山栀等清热泻火解毒药同用,以治疗疮疡、丹毒等外科疾患。

性状鉴别,该品品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较粗糙,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聚集,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剥落。有特殊气味。

7、人中白

为凝结在尿桶或尿缸中的灰白色无晶形之薄片或块片,洗净干燥而成。

性味:咸,寒。归经:入肝、三焦、膀胱经。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止血。用于咽喉肿痛,牙疳口疮,咯血、衄血等症。

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对于咽喉肿痛,或牙疳口疮等症,可配合黄连、黄柏、儿茶、青黛、冰片、硼砂等要,研末外敷。对血热所引起的咯血、衄血等症,可配合侧柏叶、大蓟、小蓟、藕节炭等凉血止血药同用。

治劳热、肺痿、衄血、吐血、喉痹、牙疳、口舌生疮。

书上说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可用人中白研末外敷。

不过对于不明真相地人来说,人中白和冰片、硼砂之类没啥中区别,以为都是矿物类物质。

不得不佩服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无论多么恶心的东西,取出的名字都这么幽宛曲折,令人费解。

人名系列

以前抓中药的时候,总纳闷为什么这些中药以人名命名,还这么有诗意的名字。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又称麦蓝子、麦蓝菜、留行子、大麦牛、不留子等,它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的功效,据说,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妻子曾服过此药。

相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妻子产后乳汁不下,婴儿饿得哇哇叫,左思正欲外出寻求催乳良方,忽然听到山外传来歌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左思急忙来到山上,原来歌者是位民间医生,他告诉左思,这两味中药是他家的祖传秘方,凡产妇无乳,服之非常灵验。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这首歌谣。他说,由此可见,王不留行的特性就是“行而不住也。”还有人强调说,之所以叫王不留行,是因为此药使产妇乳汁长流,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使其停留,仍然源源不断,通行无阻。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

2、徐长卿

徐长卿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

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损伤,荨麻疹、湿疹。

徐长卿治毒蛇咬伤。民间叫蛇痢草。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于外洗。第二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三天,症状就完全消失。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为何药?”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就要治罪。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会意,忙说:“秉万岁,这草药生于山野,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

3、刘寄奴

很喜欢这个名字,颇有古意。感觉一个胖乎乎穿红兜肚的小儿,在眼前晃来晃去。

《唐本草》: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名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总觉得这句子里的寄奴和这味药有某种关系。查查资料,果其不然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那时,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刘寄奴,别名六月雪。夏日开花,每当夏日,这种开白色小花的植物就会一簇簇开遍山野。因为它喜欢聚生在一起形成小片的群落,远远望去好象在绿色的草丛上铺满一层厚厚的“白雪”,所以民间又叫“六月雪”。

刘寄奴为菊科多年和草本植物奇蒿的全草。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苦,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刘寄奴为治疗跌打损伤的传统中草药,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本品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4、何首乌

因为它的藤牵连交缠,故名夜交藤。这个名称有些暖昧香艳,引人无限遐想。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载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相传在汉朝浙江某县,有姓刘、姓阮两位青年,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远离家乡上天台山采药,随身带的干粮吃完了,而药仍未采到。后来,他们打听到这种药产在桃源洞一带,就向该洞奔去。走过一道山岭,只见前面水潭边有两个少女,一着红衣一穿绿袄,朝着他俩微笑,还叫着他俩的名字,两人非常惊奇,忙问:“彼此素不相识,姑娘怎知我俩名字?莫非是仙女?”两位姑娘点点头。穿着绿袄的姑娘说:“我叫碧桃,她名红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来请你们前去做客。” 刘、阮二人随俩仙女进入桃源洞后,才知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守仙药——乌药。他们彼此间一见钟情,相亲相爱,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一天,刘对阮说:“我俩入山已久,药还未采到,如何是好?”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专来采药,历尽艰辛,现特以此乌药相赠,可治心口痛。”第二天一早,两位仙女送他俩上路,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刘、阮二人回到家乡,村里已景物全非,全村父老均不相识。后找到一位百岁老人,他说在儿时听祖辈说过村里有两位祖公上天台山采药,后来音讯全无。刘、阮听后,大吃一惊,想不到入山才半年,人间已七世。他们将乌药种到园中,一夜之间已是满园翠绿,稍后将乌药分赠众乡亲治病,疗效猴岛。三个月后,刘、阮又返天台,桃源洞已是岸壁生苔、雾锁洞口,仙女不见了,而洞边却多了两座山峰,形似仙女,这就是现在的“双女峰”。

5、白头翁

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

《唐本草》: “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

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诗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6、使君子

书本上看到使君子这个名字,感觉极佳,翩翩君子,玉树临风,不知什么样的一味药,能获如此佳名?

使君子是如此美丽的一种植物,高大繁茂的绿叶间开满一朵一朵红色小花,明媚娇艳,甚是动人,有种惊艳的感觉。

使君子入药用是果实。它的果实有些像桅子,两头尖尖,有5条纵棱。

《本草纲目》:凡杀虫药多是苦辛,惟使君、榧子,甘而杀虫,亦一异也。凡大人小儿有虫病,侵晨空腹食使君子仁数枚,或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

相传北宋年间,潘洲有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而且乐于救助穷苦百姓,深受乡邻的尊敬。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蘑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这种果实形状很像中药山栀,又有些像中药诃子。他将果实的外壳剥去尝了尝,发现其味道甘淡,却有芳香之气,于是摘了一些带回家。因采回的果实尚未干透,他担心药物放久了会变质发霉,便将果实放在锅中炙炒。不一会儿,锅里溢出一股芳香之气,馋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郭使君无奈之下,只得拣出炒熟的四五枚给孙子吃。谁知道,第二天早晨孙子在大便时竟然排出几条蛔虫。郭使君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又取出十余枚果实让孙儿吃了。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孙儿一个劲地打嗝、呕吐,郭使君忙用生姜、陈皮、甘草等药来解毒。几天后,他又减半量给孙子服用,这次孙子又顺利地排出几条蛔虫。从此,郭使君凡遇到虫积、疳积的患儿,就酌量使用这种果实去医治,多获良效。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医生,就给这种药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使君子”。

7、女贞子

和使君子一样,令我过目不忘的是女贞子这味药。

女贞子,该是位容颜清丽,贞静秀美的年轻女子。品性坚贞而高洁,神情坚毅。心底常常将她和使君子配在一起,真是天作之合。

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阴养血之功。功效: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

用于肝肾阴虚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酸耳鸣及阴虚发热等。本品能补肝肾阴,但药力平和,须缓慢取效。治目暗不明,常配熟地,菟丝子,枸杞等同用,治须发早白,常配墨旱莲,桑葚等同用,治阴虚发热,常配地骨皮,生地黄等同用。

女贞子是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女贞,俗名叫冬青的果实。冬青,就是我们常在路边看到一年四季常绿的冬青树的叶子。

古人为它取名女贞,是因取其凌冬不凋、四季常青之意。

8、重楼

别名:七叶一枝花,又名七叶莲、重楼、铁灯台,因为七叶轮生顶部开一支黄绿色花朵而得名,算是植物中的异类。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药。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肿痛、乳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痈肿毒等。它对亚洲甲型流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菌、副伤寒杆菌、副大肠杆菌等,都有抑菌作用。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男的治疮疖,女的治奶花(乳痈)。”中医有“七叶一支花,百毒一把抓”之说,对虫蛇咬伤、无名肿毒均有效。

9、景天

确切的说,景天不能说是一种药物,只能算一个种属。就像白菜分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一样,景天科有上百种植物。

能够入药的有两种: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红景天。

红景天是景天科多年生草木或灌木植物,生长在海拔800——2500米高寒无污染地带的珍稀野生植物。由于其生长环境恶劣,如缺氧、低温干燥、狂风、受紫外线照射、昼夜温差大,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适应性。

红景天的适应原样作用,能提升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低抗力,加强机体的适应性。透过增强体内细胞的氧气扩散,或氧气运用效益、或抗氧化的能力,红景天有助提高身体对缺氧刺激的适应力。

去过西藏旅行的人都会对红景天很熟悉,备上几盒红景天口服液或红景天胶囊,用来消除疲劳和预防高山反应。

两千多年前,西藏高原的人就以它入药,以强身健体,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民间常用来煎水或泡酒,以消除劳累或抵抗山区寒冷。同时还防病健体和滋补益寿,因其扶正固体、补气养血、滋阴益肺的神奇功效,历代藏医将其视为“吉祥三宝”。 人体氧气含量不足,就会出现缺氧症状,包括头痛、疲倦、呼吸困难、眩晕等,严重或是突发性的则会引致昏迷甚至死亡。一般来说,这个现象常发生于高原地区,导致高山症,甚至一些致命的并发症。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西部边陲地区少数分裂分子举兵叛乱,康熙大帝御驾亲征。岂料将士西出阳关,刚抵达西北高原,一下子很难适应高山的缺氧环境,不少人便出现了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茶饭不思等现象,战斗力也因此大大减弱。康熙正一筹莫展时,恰好当地藏胞献来红景天药酒,士兵及时服用后,高原反应竟神奇般地消失了。于是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把叛乱分子打得溃不成军。康熙大喜过望,将红景天称为“仙赐草”,并把它钦定为御用贡品。

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红景天列为药中上品,服用红景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等;还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解热,并止带下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是“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

藏《四部医典》也有关于红景天的记载,言其“性平、味涩、善润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恶心、体虚等症。《晶珠本草》言“红景天活血清肺、止咳退烧、止痛,用于治疗肺炎、气管炎、身体虚弱、全身乏力、胸闷、难于透气、嘴唇和手心发紫”。

10、瓦松

除了红景天,还有一味药,也是景天科植物,瓦松。

瓦松,生于古旧屋顶瓦缝中或岩石隙间。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红瓦松,耐旱耐寒。

别名:昨叶荷草(《唐本草》),屋上无根草(《经验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册》),瓦花(《摘元方》),石莲花、厝莲(《福建民间草药》),干滴落(《东北药植志》)……

瓦松具备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等功效。

11、红娘子

关于红娘子有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大将军上战场身披穿山甲,下联是:红娘子坐花轿头戴金银花。“大将军”药名蜣螂,江湖人称“屎蛒螂”,同样“穿山甲”“红娘子”“金银花”也是药名。大将军上战场作战披穿山甲保护自己,红娘子坐在花轿中戴金银花为了出嫁。

实际红娘子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干燥全虫,跟妖娆妩媚没有半点关系,不知道为何得了这名。

攻毒,通瘀,破积。外用治瘰疬,癣疮;内服治血瘀经闭,狂犬咬伤。红娘子含斑蝥素等,有剧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武侠小说系列

1、丢了棒

丢了棒,一种中药材。

这个名字太怪了,简直不像一种药名,倒象是一群乌合之众上山砍柴,遇到一只老虎,吓得屁滚尿流丢盔解甲,连手中的木棒也搞丢了,哈哈实在笑死人了!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起这么个名字给它,苍天啊,大地啊,这人肯定没有文化啊。

丢了棒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的根。

别名:追风根、赶风债、赶风柴、刁了棒、大叶大青。

味苦;辛;微温;小毒,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烧、烫伤及外伤出血。

叶:外用治烧烫伤。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叶有毒;误食后恶心、心中不适、全身无力、巩膜及皮肤微黄,严重者尿急,且茶褐色,并有腰痛、食欲消失、呕吐。经检查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轻度肿大,眼底视网膜出血,束壁试验阳性。民间用其叶捣烂后热酒冲服或泡酒服可止痛。

2、十大功劳

这十大功劳的名字也够怪的,明明是一味药,却叫十大功劳,莫非能包治百病不成?别的药治病救了人,所有的功劳都被它抢了去了。

十大功劳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

别名:黄天竹、木黄连、土黄柏、刺黄芩 猫儿刺、土黄连、八角刺、刺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叶:滋阴清热。主治 肺结核,感冒。根、茎:清热解毒。主治 细菌性痢疾,急性畅胃炎,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外用治眼结膜炎,痈疖肿毒,烧、烫伤。

3、木贼

看到木贼这个药名,我就纳闷:人里面有做贼的,木头里也有做贼的?

原来木贼不是木头,是一种草。

木贼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木贼主产于东北、华北、内蒙古和长江流域各省。原植物喜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易生河岸湿地、溪边,或杂草地。

木贼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的功效。

始载《嘉佑本草》。本品草干有节,面糙涩,制木骨者用之,磋搓则光净,犹云木之贼,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马多食后引起反射机能兴奋,步行眼跄、站立困难、后肢麻痹等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但食欲和神经活动仍能维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响。急性中毒数小时至1日即倒毙,多则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长期误食则呈慢性中毒,出现消瘦、下痢等。解剖发现小脑和脊髓充血、水肿。

4、乌贼

这个名字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仔细想起来,还是有些奇怪的!乌贼味咸、性平,入肝、肾经;具有养血、通经、催乳、补脾、益肾、滋阴、调经、止带之功效;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水肿、湿痹、痔疮、脚气等症。墨鱼肉、脊骨(中药名为海螵蛸)均可入药。李时珍称墨鱼为“血分药”,是治疗妇女贫血、血虚经闭的良药。

墨鱼壳,既“乌贼板”,学名叫“乌贼骨”,也是中医上常用的药材,称“海螵蛸”,是一味制酸、止血、收敛之常用中药。

适宜阴虚体质,贫血,妇女血虚经闭,带下,崩漏者食用;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及肝病患者应慎食;患有湿疹、荨麻疹、痛风、肾脏病、糖尿病、易过敏者等疾病的人忌食;乌贼鱼肉属动风发物,故有病之人酌情忌食。

5、见血封喉

相传“见血封喉树”是棵毒树,它的树汁是有剧毒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在短时间内置人死地,人们通常在箭、刀、茅、剑等冷兵器涂上一种树毒,战斗中当涂有树毒的冷兵器刺入人体时,毒汁迅速随着血循环至人的喉部使人不能呼吸而死亡,这种毒树汁就来源于这种民间称之为“见血封喉树”的树汁。

我似乎在哪本武侠小说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让人脊背发冷,心跳胆寒,印象颇深,过目不忘。

一直以为它是传说中的毒树,没想到有一天真实的看到了它。

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景区的曼桂民族神话园北侧200米处,有一株长着板根的箭毒木。这株毒树高27.1米,主干上附生着绞杀植物。毒树虽然已被绞杀植物的气生根紧紧缠住,但树势仍然不衰。云南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勐腊城区的百象山上,也生长着一株40多米高的云南见血封喉。这株毒木,树干笔直挺拔,繁茂枝叶形若绿伞。

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为桑科见血封喉属植物,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树。这一属共有4种,生长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都含有剧毒的乳汁。

见血封喉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就是说,如果谁中了见血封喉的毒,那么往高处只能走七步,往低处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走到第九步,都会倒地毙命。说起来真是令人心生恐惧,谈虎色变。过去,见血封喉的汁液常常被用于战争或狩猎。人们把这种毒汁搀上其它配料,用文火熬成浓稠的毒液,涂在箭头上,野兽一旦被射中,入肉出血,跳跳脚就立即倒地而死,奇怪的是兽肉仍可食用,没有毒性。

6、断肠草

据传能杀人于无形的断肠草排名第二。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又名钩吻。一年生的藤本植物。

钩吻,多消魂的名啊,的确是消魂。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本草纲目.草部六》:“(钩吻)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沾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尝的正是这种植物而导致身亡。

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误服钩吻后,10分钟内就会表现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半个小时后就开始出现腹痛,抽筋、眩晕、言语含糊不清、呼吸衰竭、昏迷等症状。

断肠草在湘鄂赣地区的诸多区域又名为亡藤,俗称土农药,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人吞食后会中毒而亡,因此叫亡藤。叶绿色,藤呈褐红色,藤蔓常延缠绕其他植株上,有时候与茶树伴生,春天时节亡藤突出新绿貌似茶树叶片,不注意间容易让人误采摘,民间亦流传着诸多关于亡藤的传说故事,人食后肠胃难受似肝肠寸断,毒性发作后干渴难耐,喝水只会加重毒性的在消化系统的蔓延,若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让其呕吐出来最终将延误治疗时机而身亡。

能让人中毒的钩吻也有着医药价值。广西中药志》也记载:“当猪胃纳不良时,用钩吻(断肠草)饲喂,能增加食欲。”另外,断肠草性味苦辛,有败毒抗癌、散结治疮、消肿止痛之功效。治疗上适量组方,内服能止腹痛,消癌肿。断肠草还外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手足骨折等,但其用于医疗必须听从于医生的指导。

御花园奇花异草系列

1、龙葵

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

《纲目》: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嫩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箸,似灯笼草而无毛,叶似茄叶而小,五月以后开小白花,五出,黄蕊,结子正圆,大如五味子,上有小蒂,数颗同缀,其味酸,中有细子,亦如茄子之子。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2、飞蓬

飞蓬这两个字,有种飘落无依的感觉,总和飘泊、离乱、颠沛流离联系在一起。

飞蓬生于河滩、渠旁、路边或农田,易形成大片群落。

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外壳包着毛绒绒的小球,借助风的力量,随风飘散,不过借着风播种的一种方式。

但在人眼里,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飞蓬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意义:其一,形容人的头发很乱。如《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心爱的人离开了,打扮给谁看呢?成语“蓬头垢面”里的“蓬”也是这个意思。

其二,形容人的漂泊无定。潘岳《西征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

飞蓬属菊科飞蓬属小飞蓬。以全草或鲜叶入药

热利湿,散瘀消肿。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外用治牛皮癣,跌打损伤,疮疖肿毒,风湿骨痛,外伤出血;鲜叶捣汁治中耳炎,眼结膜炎。

3、萱草

萱草属于百合科萱草科萱草属植物。

百合花有很多种颜色,但只有黄色称之为萱草,可入药。

萱草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当食用时,多被称为“金针”。

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所以又称忘忧。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这个作用,看来似乎扯了些。毕竟竟《风土记》不是医书,不可当真。

萱草性味甘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治胸膈烦热、黄疸、小便赤涩。

中医认为:萱草根具有利水,凉血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淋浊、带下、黄疸、衄血、便血、崩漏、乳痈、男妇腰痛等症。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敷。《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

4、紫萱:

5、杠板归

叶片呈三角盾牌形,叶柄、茎具有逆刺,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后会成蓝黑色。

《万病回春》:“扛板归,四、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圆黑如睛。”“治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

“治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这句话我琢磨好久,还是不甚明了。后来看到一段文字,总算明白了。

以前有个人上山的时候被毒蛇咬了,躺在地上快死了,同伴们回村子去拿门板,准备把他抬回去。回来的时候发现,留下来守着他的人把一种草药斩碎了涂在伤口上,他竟然就好了,就让他自己把门板扛回去了。所以这种植物就叫做“扛板归”。

扛板归又名:贯叶蓼,为蓼科属植物贯叶蓼的全草。别名老虎刺、烙铁。草,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蓼属多年生蔓性草本,南方广为分布,生于荒坡路边地头。

全草药用,可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其有化瘀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动物实验表明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

叶片呈三角盾牌形,叶柄、茎具有逆刺,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后会成蓝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