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醋、红酒都不能软化血管,不要被骗了提醒:真正有效的是这3点2、我国每天6000多人死于癌症,院士忠告:45岁以后,5件事不能马虎3、2095名百岁老人长寿调查:能活到100岁,这3点共性很关键
醋、红酒都不能软化血管,不要被骗了提醒:真正有效的是这3点
“老张啊,我听说你血压高?这是血管被堵住了,得活血化瘀才行。”
张大爷急切地问:“那有啥好方法?”朋友轻描淡写地说:“你每天喝点红酒,准能行。”
他听后,决定尝试这“酒疗”方法。起初,他只是每晚小酌一杯红酒,感觉还不错。但没过多久,他为了加快效果,从一杯变成了四五杯。
半年后,大爷生开始感到右上腹疼痛难忍,体重也急剧下降。他赶紧去了医院。
去没想到,他血压没降下来,反倒还查出了肝癌晚期!
医生叹了口气,严肃地说:“别轻信民间偏方啊!酒怎么能当水来喝?”
一、 血管也会变“硬”,能逆转吗?
血管变硬,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影响动脉壁,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原有的弹性,并且血管腔(内径)变窄。
那么,血管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由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因素,血管内皮层受损,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当脂质沉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炎症反应,吸引白细胞来到受损部位。
然后,血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脂质一起积聚,这就在血管形成了斑块。
这些斑块可是“危险分子”,它们会逐渐增大,让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不稳定的斑块还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急性血管事件。
血管硬化的危险性这么高,不少人都感到恐惧:一旦发生硬化,还有“逆转”的机会吗?
我们要认清楚:血管和水管类似,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衰老而逐渐老化、硬化甚至脆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逆的。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尽量减缓血管老化的速度,继而降低血管硬化的风险。
二、 喝红酒、喝醋可以软化血管吗?都是谣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关于“喝红酒、喝醋软化血管”的传言,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
谣言一:喝酒可以软化血管?
这个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红酒中含有一种名为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剂,有些研究认为该成分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其实,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很低,要想达到软化血管的效果,需要每天喝大量红酒才可以,但这个量早已远超正常饮酒的范围。
此外,红酒也含有酒精,而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多种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喝酒过多会大大提高患癌的风险。
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并不靠谱,如果想靠这个方法来降低血管硬化风险,建议尽早放弃,最后很可能血管没能硬化,反而落得一身病。
谣言二:喝醋能软化血管?
这又是一个谣传的说法。
虽然醋在人体外可以溶解钙类物质,但在血管中没有用。一般来说,我们身体有自己的机制来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喝醋既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值,也不能软化血管中的斑块。
此外,醋酸会被小肠中的碱性消化液中和,血液吸收的醋酸很有限,并且很快就会被肝脏清理。
相反,直接喝醋可能会对口腔、食道和肠胃造成刺激,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容易引起剧烈疼痛。
三、 血管硬化,身体先知,4大信号别忽视
当你的身体高速公路——血管,开始出现“交通堵塞”时,身体会出现各种异常,那么,这可能是你的血管在向你求救!
·腿部酸痛
随着血管堵塞情况加重,会经常感觉走了几百米后就开始腿部酸痛,这源于肌肉运动耗氧量大,血管没有及时供给。
·胸痛
冠状动脉和心血管堵塞可能导致心绞痛,表现为胸部有挤压般疼痛,放射至左臂或下巴、肩膀或上背部,并伴有恶心和出汗。
·口角歪斜
面部表情不对称,如口角歪斜,或语言表达困难,可能在提示脑血管发生堵塞。
·视力下降
脑血管堵塞可能影响眼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眼痛。
四、怎么预防血管硬化?专家给出建议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谈到,要想预防血管硬化,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
1、饮食结构要合理
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关键之一。建议减少摄入油脂,增加一些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食物,如姜、牛奶、大豆、蘑菇、大蒜、洋葱等。
2、运动不能少
定期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
建议大家可以多做运动,可以选择走路、游泳或骑自行车,有利于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
3、稳定血脂水平
高脂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日常要注意血脂的检测。
我国每天6000多人死于癌症,院士忠告:45岁以后,5件事不能马虎
“咳咳咳......”
55岁的老赵正吃着饭,又开始咳嗽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他也不知道咋回事,总是咳个没完,吃什么药都不见好。
而且有几次甚至咳出来的痰还带着血,妻子总觉得这不是个好兆头,劝了他几次去医院检查, 但他总推脱是喉咙发炎闹的。
果不其然,今天咳嗽又有带了血丝,这次说啥家人也要拉着去检查,结果还真查出了喉部有肿物,根据活检反应,很有可能是恶性的。
据科室医生介绍,这已经不是这个月第一个查出癌症的患者了,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癌症如此高发?
一、最新数据出炉:中国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全球癌症数据统计触目惊心,已经成为各国公共卫生主要问题,而且随着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不断飙升,其中我国的癌症数据也不容乐观,不论是新发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2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本土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约新发482.47万癌症病例,死亡病例约257.42万,其中因肺癌患病和死亡的比例最高,是我国第一大癌。
图源自网络
去年《柳叶刀》公布了一篇关于我国癌症负担趋势变化的的报告,根据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因癌症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这一数据一直在攀升,仅2020年,因癌症相关死亡人数就增加了21.6%!
专家指出,中国癌症高发的重要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
因为老人越来越多,人口基数大了自然患癌人群也会等比例上升,据统计每10万人因癌死亡的群体中,年龄在0-19岁的人可能只有4.9个人,20-39岁的是14.5个,但从40岁开始,死亡人数超百,其中40-59岁的人就有125.3个,60-79是801.1个,80岁以上占到了2879个!
按照这个占比情况,80岁的老人癌症致死率是30岁年轻人的200倍!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也表示“只要你活得足够长,你迟早会得癌症”。
这是因为癌症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往往从正常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突变”到癌细胞,形成“可见”的结节肿块,需要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都有可能。
而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致癌机会”,比如长期呆在恶劣的环境或接触有害化学致癌物,这种累积式的致癌风险,从发病到确诊可能需要10~40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患癌人群都偏年龄大的人。
加上老年人机能衰退,免疫系统退化,很容易给多种病原体和恶性肿瘤有可乘之机。
二、癌症出现前,会释放哪些信号?
癌症虽然可怕,但只要早预防、早发现,就能及时干预,避免病情持续恶化。比如以下常见的身体出现“癌症”信号,一旦发现最好引起重视。
1、身体出现肿块、结节
身体某部位如果突然出现肿块、结节,也是肿瘤常见的一种预兆,一般大小超过1厘米,且有持续增大趋势,质地偏硬、边界模糊不清且活动性差的可能是恶性肿瘤。
2、大便习惯改变
如果经常出现大便不规律,无论吃药还是饮食调整,还是经常便秘、腹泻或交替出现,这时尤其需要警惕,可能是胃肠道、胰腺、肝脏的肿瘤引起的症状。
3、莫名体重减轻
研究显示,25%的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和肿瘤有关,且这种症状一般高发于癌症晚期。排除营养不良、血糖异常、甲功异常、慢性腹泻等良性疾病原因,很有可能是肿瘤引起的症状。
4、没有外伤却出血
不是外伤引起的出血,通常是疾病引起的内源性出血,比如肠癌、胃癌会引起患者便血或呕血;肺癌会导致患者咳血、痰中带血;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癌症还会常见不规律阴道出血或非月经期出血等等。
三、院士忠告:预防癌症,5件事要牢记
中国内科肿瘤学之父孙燕院士抗癌事业坚持了60多年,如今94岁高龄的他,仍然在肿瘤研究的前线奋斗着,对于怎么战胜癌症,他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预防这一关,并总结了以下几点防癌的方法。
1、不碰高脂肪、煎炸食物
孙燕院士吃饭有个原则就是只吃7分饱,只要感觉吃的够了就立刻离席。而且饮食上也尽量不碰高脂高油的东西,他表示动物脂肪、红肉以及煎炸食物,都有一定患癌风险,建议少吃,平时可以多吃水果蔬菜。
2、保持合理的体重
肥胖也是致癌的高危因素,比如大肠癌、食管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等,肥胖的人会更高发,孙燕院士表示预防癌症,体重指数最好控制在18.5~24之间。有研究显示,腰围每增加2.54cm,会增加8倍以上的癌症风险。
3、远离致癌因素
孙燕院士认为,我们生活中有三大致癌因素:烟草、酒精、恶劣环境。
其中烟草危害性最高,长期抽烟的人会增加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此外,受化工污染严重的环境也含有高致癌风险,人体长期待在这种地方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酒精也是一级致癌物,尤其是摄入过多情况下还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4、拒绝坏情绪
孙燕院士觉得自己这么高龄还没有病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少生气,因为他在临床经常发现,很多患癌患者平时生活都比较急躁、压力大,长期处于忧郁、忧虑的不良情绪当中。
而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累积护引起人体“应激反应”, 影响自体免疫力,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5、定期进行体检
鉴于多种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体检筛查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家族遗传病史等高危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癌症的筛查。
总之,别小看这些生活细节,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很可能蕴藏着一定的致癌风险,日常想要预防癌症发生,最好从现在就要开始改变。
2095名百岁老人长寿调查:能活到100岁,这3点共性很关键
无论是普通的保健品,还是富豪圈子中流行的“不老丹”,从古至今,人们对养生的追求终点无非4个字:健康,长寿。
来到现代,基因技术出现让这个“梦”开始照进现实——找到影响衰老最本质的基因,改造它!
一、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可延缓衰老“基因疗法”
细胞衰老,是器官和整个人体衰老的基础,若是能改造细胞,是不是就可以延缓衰老呢?
1月7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在线文章,首次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体系在人间充质干细胞中鉴定出新的衰老调控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以延缓机体衰老的新型“基因疗法”。
这项研究为期6年,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技术及人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体系,鉴定了百余个新的人类细胞衰老促进基因,最终证实,敲除这些基因可延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其中,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KAT7是排名最高的候选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静脉注射靶向敲低KAT7的Cas9/sgRNA慢病毒载体,可以减少衰老小鼠肝脏中衰老细胞的比例,改善小鼠的健康状态,延长生理性衰老和早衰症的寿命。结果表明,基于单因子失活的“基因疗法”有望延长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和健康寿命。
专家们对这项研究的评价很高,为衰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界对衰老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基因的“去除”能延缓衰老,除此之外,一项外国研究发现,“改写”基因也能延长寿命。1月6日,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另一篇研究表明,使用一种新型单碱基编辑技术治疗模拟人类早衰症的小鼠,通过修改致病基因,让寿命延长了一倍多。
种种研究表明,长寿与基因有着紧密联系。
二、基因对寿命的影响有多大?百岁老人调查公布
人的寿命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医疗有关,但也与个人的性格、饮食、活动、遗传、家庭等关系很大。在“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上,专家对2095名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生活方式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百岁老人生活的几个明显共性。
1.家族老大多长寿
调查显示,百岁老人是独生子女的占2.7%,有兄弟姐妹两到五个地接近80%。即便排除独生子女,家中老大也是最长寿的,其次是家中老二,再次是家中老三。基因和遗传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想得开”很重要
许多百岁老人的经济和身体状况并没有我们现象中那么好,带病生活的有很多,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当问及“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这一项时,约8成的百岁寿星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3.饮食习惯
饮食直接关系到健康,百岁老人都比较偏爱一下几种食物。
百岁老人主食是杂粮、米和面粉,关于蔬菜,每天吃两三种的百岁老人占85%,但多数老人常吃肉、鱼、蛋,90%以上经常吃豆制品。百岁老人大多讲究“吃菜吃鲜”,许多食材都是新鲜采摘,当天宰杀。长寿者的饮食习惯,无意中暗合了食材营养平衡的规律,越新鲜营养越丰富。
三、有“长寿基因”的是少数,健康养生更重要
寿比南山是人们对家里长辈的美好祝愿,能活过90岁已经算高寿,百岁老人更是罕有。不少人希望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达到长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检测跟踪研究了许多老人发现,基因底子好,有长寿的慧根,也需要与之般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另一方面,有“长寿基因”的人毕竟是少数,就算基因底子不好,也可以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模仿这些基因给长寿老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延年益寿。
所以先天基因不足的人,后天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大鱼大肉,每餐不可过饱,限制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除了控制饮食,也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保持肌肉活性,降低血糖水平,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