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出汗 中医治出汗多

发布时间:2023-12-07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关于中医治出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医治出汗多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国内有哪些医术高超的中医能治疗多汗症?
  2. 中医怎样逼出汗来?
  3. 中医是如何诊断多汗的?
  4. 中医不讲神经那么中医是如何定义多汗症的呢?

国内有哪些医术高超的中医能治疗多汗症?

“多汗症”对于中医来说是非常简单普通的疾病,但是甴于西医找不到很好的思路,所以把它当成疑难杂症。

“多汗症”在中医看来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辨证为肝胆湿热、阳明热盛、暑热、气虚;盗汗多为阴虚为主,治疗气虚自汗多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湿热自汗多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阳明热盛或暑热自汗,多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阴虚盗汗多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另外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临床体会到“多汗症”与脾经和冲脉的关系最密切,与厥阴和阳明都有关系,针灸治疗要求辩证准确,穴位的组合必须与病症高都契合,“多汗症”完全可以根治。

中医怎样逼出汗来?

人体通过出汗可调节体温,人体因病生热。中西医对此理解不同,中医认为正气亏损,表邪侵里实热不得发散,蕴而发热。热不退则病迁延不愈,唯汗出乃解,所以重在出汗。有时为汗而汗,喝热汤裹厚被。西医则反之,发热则冷敷,并不在乎出不出汗。按西医观点,发热乃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动提高体温来杀灭病毒。当人体战胜病源体,则自行通过出汗恢复人体正常体温,所以出汗是疾病得到缓解的表现,而非中医认为的要通过发汗缓解病情。

中医是如何诊断多汗的?

多汗,在中医属“自汗”、“盗汗”范畴,诊断辨证方面,主要看症状表现。什么样症状,对应什么样的病因病机。

实际上,在诊断中还要细分全身汗、局部汗,日汗、夜汗,小儿汗、妇女汗、老年汗等等,但这里只是做简介,就一概而论了。

举例来说:

1、汗出恶风、时寒时热——多属营卫不和

这是因为,卫气不同,腠理失密,又营阴不足,易感风邪。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疫楚,时寒时热。

2、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多属风湿伤表

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所说,“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恶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时闭,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风湿痹阻经络,经络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湿邪易致三焦失畅,膀胱不利而小便短少。

3、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白少华,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多属气虚

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白少华,这些东西一看就知道,是气虚的典型症状。

4、手足多汗——阳明证

正如《伤寒明理论》所言,“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燥屎内结所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属于特例。

手足多汗,不外乎脾胃气虚、阴虚或是湿热,具体怎样也是要看情况的,但总是来说,是脾虚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的手足多汗。

——基本上,中医诊断治疗多汗症,就类似于以上的思路。辨证论治,但多汗多见传变,不可不察。

中医不讲神经那么中医是如何定义多汗症的呢?

不讲神经讲经、络。白天汗多气虚自汗。夜间阴虚盗汗。多汗症还与精(心)神创伤,津液不摄,恐惊等相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