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气虚,中医心气虚的症状

发布时间:2023-12-07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医心气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心气虚的症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医说,心阳虚,心气虚,说的是什么病?
  2. 中医心病虚证之辨证情况如何?
  3. 中医讲的心主神明是什么意思?神明说的是迷信还是科学?
  4. 为什么心气虚损,就可见自汗?

中医说,心阳虚,心气虚,说的是什么病?

心、肝、脾、肺、肾的“五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中医的脏腑名称与西医的脏器虽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义却有极大的差别。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有很多差别,中医的心指的的整个一个系统,包括全身的血液循环,大脑的情绪中枢,还有四条经络,舌头的功能等等。

中医讲的心阳(气)虚的现代含义:

心气---指的是心脏搏动的能力,相当于每搏输出量的概念。正常人心脏跳动一次,蹦出血液50-70毫升,低于50毫升,中医称为心气虚,低于40毫升,中医称为心气亏虚。也可以理解为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常,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心阳---在气的功能基础上,加上控制心脏节律调动,保证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供氧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

中医---心气虚,心阳虚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以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为主证。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二个病症的病因相近,可以用参附汤加味作为基础方。

心气虚---中医常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阳虚---中医常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以活血。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玉竹以除痰通阳。

中医心病虚证之辨证情况如何?

心虚症临床多表现为惊悸,怔忡,健忘,失眠,虚烦,多梦易惊,自汗,盗汗,掌心热,脉细弱,舌质淡红,偏心血虚,舌干红绛为心阴虚。脉结代,心中空虚。心阴虚及心血虚:包括各种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等有心阴虚及心血虚证候者。

〔证侯〕心阴(血)不足,心阳偏亢,故心跳、心烦,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数,如兼有低热,口干,颧红,多汗,舌尖干红者为心阴虚,舌质淡,面唇苍白者为心血虚。

〔治法〕养心阴、补心血、镇心神。

〔药物〕补血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紫河车。

补阴药:生地、麦冬、百合。

〔处方〕当归、生地、白芍、麦冬、五味子(适用于补心阴)。

〔加减〕补心血加川芎、黄芪、熟地,去生地、麦冬、五味子;盗汗加浮小麦、麻黄根;低热加银柴胡、鳖甲;心跳烦加栀子、磁石;失眠多梦加远志、夜交藤。

中医讲的心主神明是什么意思?神明说的是迷信还是科学?

想要理解心主神明,必须先了解中医西医关于心脏的不同认识

中医所说的心与西医的心有很多差别,中医的心指的的整个一个系统,包括全身的血液循环,大脑的情绪中枢,还有四条经络,舌头的功能等等。

西医对心脏的认识

西医的心即指心脏,心病主要指冠心病、心梗等疾病。而中医所讲的心病,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疾病,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中医对心的生理功能描述

1.心主神明——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心者,其充在血。

神明的含义:

即神志意识(知觉、情感、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属西医大脑功能。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血液的需要,只要心血充足,濡养脑髓才能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认为心脏为大脑提供血液和氧气,所以将大脑的这部分功能,归纳到五脏心系统中,归心系统管理,也就是心主神明的来历。

心主神明这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对大脑功能的认识

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大脑血氧供应不足(不论属于哪种类型缺氧)均将导致脑的功能和代谢改变,甚至出现脑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异常。

神明指的是大脑的意识及思维活动

为什么心气虚损,就可见自汗?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

治疗多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

心气虚证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其证属虚,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响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极易造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发生。

[2]心主血脉,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血流不畅;心气不足,神失潜藏,故神不守舍。因而《症因脉治》说:“……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故本证是以血运迟缓,心神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肺,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亦虚,形成心肺气虚证。

护理

1.精神及生活护理较为重要,要使病人克服急躁、惊恐、焦虑的不良情绪。病人居处的环境应安静,严禁喧哗,且应空气新鲜,干净舒适,以保证病人能安静休息。

2.心气亏耗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脉象的变化。过快、过侵及促、结、代等间歇脉,要及时调整方药,观察病情,结合病情迅速进行辨证处治。

3.“厥心痛”、“真心痛”病中属心气虚的病人,不宜饭后“百步走”,因饭后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而饭后活动则使血液分布到四肢,造成相对的心脏供血不足而诱发“厥心痛”。劳则气耗,导致心气更虚,加重心络痹阻,不通则痛作,不可不注意。

好了,关于中医心气虚和中医心气虚的症状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