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痘痘中医辩证这个问题,痘痘中医辩证论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还是说语言、文字是笨拙的,说“中医诊病”这句话就不正确,中医不会诊病,是中医医生诊病,但是“会”中医的医生从古至今,名医无数,一般的医生加上庸医上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能够系统按照内外因来诊病的人寥寥无几。当我看到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注》里学说时没有什么感觉;当看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觉得非常好,但是内容太不详细,就过去了;当看到陈士铎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时,非常兴奋,读了很多遍,仔细琢磨其妙处,和客观事实及人体是否相符?反复阅读思考后发现,其叙述有混乱,有很多问题,其内外的分界不清,没有固定的标准,结合现代西医,觉得西医的内外也是糊里糊涂的,但是总比陈士铎的清晰一些,但是还混乱,经过反复思考后,突然来了灵感,加字,造词就可以实现清晰地叙述了,从而催生了我的:“知症求因”理论的诞生,也会从此开辟医学的新篇章。关于“知症求因”的全部内容,可以看我头条号里的10篇连载,或到360网页搜索“知症求因(全文)”。下面向大家展示一下三位古代中医大师,不能说中医,因为写中医理论的必须是人,而且是中医大师。里面加上了我的注解。
且先看中医界里三位大师对症(状)因、或病因、或(病)症因(不管叫什么因,其目的都是想表述同一件事,用‘原因’最好)的认识:
1、汉·张机在《金匮要略论注》(清·徐彬注,陈仁寿点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中述:加粗的是原文
“夫(笔者注:先人们知道他们的理论都是猜测,是可能性,所以以‘夫’开头,‘夫’字并非是引出议论,而是在说“大概、可能”。多数后人和现代人,把夫省略掉,给读者的感觉好像就是这么一回事,其实不然。所以希望以后所有的教科书等,在写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药物作用机理等之时,除非完全明确了,否则就要以‘夫’或‘可能的’开头。)人秉五常(笔者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笔者注:这样总结得过于简单了,详见笔者的文章‘生命存在所需七大条件’)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笔者注: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见笔者“可以终身服药吗”之章节)。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chè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笔者注:古人认为经络是处于皮肤之内,互相直接或间接相连,且末端都连着藏府的,经络受邪会沿着经络分别进入相应的藏府。此处的内应该是指藏府表面之外,皮肤之内,笔者以后称之为体间质。)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笔者注:这里的‘外’,说的是皮肤之外,当然是体表之外了。仲景这样写是有缺陷的,那藏府之内呢?)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笔者注:此乃内外结合的典范)、金刃、虫兽所伤(笔者注:此二者乃体表之外之事)。以此详之,病由多尽(笔者注:事实上不是这么点儿)。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伤灾,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笔者注:列举这么多,和实际还相差甚远)。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笔者注:人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能生万物?孔子曰‘水乃万物之始’,到底谁说的对?‘经络受邪’,经络乃于体表之内,藏府之外,邪,应该指邪风、邪气,也可能指六淫,皆属于体表之外的因素;金刃、虫兽所伤,也是体表之外的因素;房室可以算体表之内和体表之外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可以由体表之内因素引起,也可以由体表之外因素所致。那时只知道血脉壅塞不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然后来有人提出来了‘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等理论)
2、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述:“病案虽千种,大略只有三条而已。一则脏腑经络因邪生疾,二则四肢九窍内外交媾,三则假为他物横来伤害。”(笔者注:葛洪的内外应该是以体表为分界的,如果以体表为分界,一、三条都是体表之外因素作用于体表之内;二条是内外结合相互作用。)
3、宋·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侯如艳校注,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2011,18-23.)中述: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笔者注:‘因’可以理解成‘病因’,也可以理解成:造成/导致疾病的‘原因’)。
“凡治病(笔者注:病字之后应该加一‘症’字,或直接把‘病’改为‘症’),先须识因(笔者注:这是真理性的,此处的‘因’理解成‘原因’最恰当,人们常理解成‘病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笔者注:此处之‘内’是‘内因’之意),曰外(笔者注:此处之‘外’,应该指‘外因’),曰不内外。内(笔者注:这里的‘内’是以藏府表面为分界的)则(笔者注:‘则’为‘是’之意)七情,外(笔者注:这里的外应该理解成体表之外,这样就和内的分类方法标准不统一,所以后来的医者也发现了这样分有问题,就又把六淫再分内外,所以有内风、内热、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金匮》之言,实为要道。《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余件,盖为示病名也,以此三条,病源都尽,不亦反约乎。
“夫(笔者注:一‘夫’字,说明其是猜测,或是可能性)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张仲景述‘人因风气而生长’,孔子曰‘水乃万物之始’),盖(笔者注:一‘盖’字,说明其是猜测,或可能性)天有六气【笔者注:众说不一。①《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P10:天有四时五气,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②由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学说中认为是:阴、阳、风、雨、晦、明。③《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君火、土、金、水、相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见笔者“五行理论的对与错”之章节),人以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笔者注:现代理论认为,人是经过非有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微生物,再到低等生物,再到高等生物,不断地遗传、变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外(笔者注:这里的‘外’,不是外因,也不是体表之外,而是五脏五腑之外与体表之内),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笔者注:这里当‘容易’讲,不是‘喜欢’)伤(笔者注:意思是:被**所伤)六淫;内【笔者注:这里的‘内’不是‘内因’的意思,也不是体表之内,而是五脏五腑之内。《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七,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田代华整理,人们卫生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次印刷):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在志为思),肾藏志。《难经·三十四难》中: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医学启源》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而陈言认为脾藏意与思,所以藏在五脏之内的这些东西容易被七情所伤。古人没有说五腑都藏什么。七情是哪里来的?下文述及是从脏腑里郁发出来的。】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见笔者‘到底什么是七情’之章节)。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若将护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病诊既成,须寻所自(笔者注:从哪来来),故前哲示教,谓之病源。经不云乎,治之极于二者(笔者注:二者,一指七情,一指六淫)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经(笔者注:发病经过),以从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从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笔者注:这里的外,感觉又在说是体表之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笔者注:陈言认为,七情也是存在于藏府之内的,用‘郁’字,应该有“聚集、积攒’之意),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笔者注:所以陈言说‘内则七情,外则六淫’);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wō)折,疰(zhù)忤(wǔ)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笔者注:此话如何理解?是不内不外?中医还有类似的说法叫‘半表半里’,还是既不是内因也不是外因?从有背常理句看,应该理解成既不是内因也不是外因。这样的话,他的内是以器官表面为分界,外是以体表为分界的,而体表之外除了六淫以外所有的因素,以及器官表面之外至体表之内的所有的因素就是有背常理,为不内外)。《金匮》有言:千般灾(笔者注:《金匮》用的是‘疢’字)难,不越三条,以此祥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以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
笔者注:比张仲景和葛洪的认识要更深入一些,除了内、外、不内不外,还要考虑到内外兼并和淫情深浅。就那个时代而言,是认识最深刻的了。作者陈言认为‘精神魂魄志意思’是藏在人体藏府内部的东西,容易被从人之‘脏腑郁发’的‘人之常性’——‘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害;‘气血循环,流注经络’是相对于藏府而言属于外部,容易被‘寒暑燥湿风热’所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逐渐明白了:张机叙述的内外是以藏府本身的表面分为内外的。陈言又把脏器之外的本应该是从属关系的两类因素写成并列关系,就显得混乱了,见下示意简图。其实七情和六淫既可以是(病因)原因,又可以是诱因。
先人们经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对(病)症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还是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知道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紫外线、X射线,等等),难免有认识上的不足,又加上语言、文字的笨拙性,很难叙述、表达清楚。笔者从医多年,在研究治疗白发过程中有许多新发现,对人体之质量、结构、功能、状态、症状、疾病、中医与西医之各自的优劣势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重新思考,结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王全年的《中医圈里的生命的思考》等文献,以及已知的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对“知(病)症求因”的问题重新梳理如下。在内外因之前加一个“体”字,就有了体内因和体外因,见下图,再造一个名词“器官体间质”之后就豁然开朗了,叙述起来非常清晰了。后略。
中医的诊脉能区分普通肺炎和新冠肺炎吗?我没学过医,没有专业知识,但是我的性格让我想表达观点。在现实中,无论中医西医遇到不确定病源,都依靠仪器检查化验,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生还要依据影像来判断,会诊寻求正确结论。不管中医西医,医生都给我们开过中药和西药,自然而然的中西医结合,效果很好。至于题中提的肺炎,我认为中医只靠望闻问切只会知道病在肺部感染,知道病因和病情的轻重,不会知道这个小虫虫微生菌的形状。但是不会影响医生的诊治的,中医按辨证施治,对症状下药,按病情变化换方子加减,西医也有类似的。然而网上对中西医争论不休,迷中医者总想独树一帜,来证明中医如何的正宗和有效,黑中医者则念念不忘抵毁中医,挑中医的缺点,其实中西医都能治救人,但是不如结合的效果好,中西医结合能缩短疗程,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花费。有时候是需要灵活的,化验不化验、检查不检查都是一样的治疗,有这种症状就是要这样医治用药,做检查化验太贵了,费时又费钱。防控理念中西医都是各有所长的,现在取长补短,互相采纳,基本走到一起了。希望各方人士互相尊重,不要排斥,让中西医造福全人类吧!
中医不去确定具体什么病毒,只诊治病症,任何肺炎的表象,都是中医关注的,对症下药,治疗结合调理。
任何疾病都与自身免疫力有关,不受凉不吃寒凉食物,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增加补充气血的食物,防患于未然才是根本。
古代和近代那么多瘟疫,不都是中药的强大作用吗,上次的非典很多也是中药治愈的,例有100人,用了98个方子,都是个体差异不同,在基础方上增或减,形成每个个体的药方,对症治疗。而西医那时用的激素类,很多人留下了后遗症……
增强免疫力才是根本,可以抵抗任何病毒!
中医怎么辨证论治多汗症?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汗?它在人体有什么作用?
中医对“汗”历来都很重视,两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汗与阴血,津液,阳气关系密切,汗液为津液化生,而血与津液同出一源,固有所谓的“汗血同源”。人体出汗,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汗是我们人体重金属排出体外的唯一通道,体内的重金属不会因你排大小二便而出去,而重金属在人体内堆积多了,会造成体内各器官病变,所以,就有出汗的人比不出汗的人健康[捂脸][捂脸]。
正常出汗和不正常出汗“多汗,盗汗等”又不同,如果经过锻炼或劳动后多汗属正常,如果不正常多汗则必损伤阴血,津液,这就有汗出多了,人感到疲惫甚至虚脱之感。如果一个人,若阴血津液亏虚,则汗源不足,导致少汗或无汗。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讲四时变化,阴阳平衡,调补之时,必须知道人体内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相辅相生相克,按内脏五行的生,旺,衰,藏来调理,这就是中医辨证调病的基本准则。只要人体阴阳平衡,则百病消。
好了,关于痘痘中医辩证和痘痘中医辩证论治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