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啥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以及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中医学主要学的是什么
  2. 中医学的五大理论体系
  3.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 中医学两大基础理论

中医学主要学的是什么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它包含多个学科模块。一般来说,中医学的学习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医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科目,这些科目是中医学的基础,需要学生对这些科目有深入的了解。

2.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脏腑学、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

3.中药学:包括中药药材学、药剂学、药理学等,这些科目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4.诊断学:包括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两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医临床学: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耳鼻喉科等各个临床科目,需要学生学习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技能。

总之,中医学的学习科目非常广泛,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学的五大理论体系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中医学也是从辨证入手进行治疗,而不重复以往的经验。当然,理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则被扬弃。理论源于经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当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将不断被淡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将不断得到更新,并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医学的新的假说、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将被提出和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如果真的浅显易懂,也不至于连祖祖辈辈都被中医保佑的不肖子孙黑个不停不止了。

说真的,中医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易”。

对,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是一个“易”。

所谓的“易”,就是遇到病状,不要想的多么复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所以在中医理论里,没有绝症,只有围城,所以病人都是围城里围起来的,只有冲出重围,病人才算康复。

比如针对新冠病毒,中医绝不是只着眼病灶,因为如果只盯着病灶,那就放过了身体整个身体机能不协调了。

所谓的新冠病毒,其实并不新,自然界里早就和人类并存不知道多久了,为什么以前没有纠缠人类,这时倒和人类关系密切了。

可见是人类自身出了问题,而不是病毒故意的变异来找人类麻烦。

所以中医的“易”,就是修复人类自身的问题,所以中医并不关心什么样的病毒,而是从人身机能健全入手,也就是说,中医根本就不鸟新冠病毒而已。

这就是中医的基本原理的“易”:只关注本质,不被表象迷惑。

中医学两大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一、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邓宇等的现代阴阳概念与定义)。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二、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四、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六、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和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