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哮喘吗(中医能治哮喘吗)

发布时间:2023-11-28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关于中医治哮喘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医能治哮喘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中药可以治疗哮喘吗
  2. 中医如何防治哮喘?
  3. 中医能医治好哮喘病吗?
  4. 请问什么中药治疗哮喘最有效

中药可以治疗哮喘吗

中医中药是可以治疗哮喘的,中医治疗哮喘需要在专业中医大夫辩证以后,根据舌象和脉象来辨证治疗的,中医把哮喘分很多种类型。治疗哮喘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效果是最佳的,平时应该尽量避免呼吸道感染以及理化因素的影响,天气转凉的时候及时增添衣物。

中医如何防治哮喘?

凡因肺管宿痰内伏,再外感风寒湿热,饮食酸咸腥辛,恼怒气逆,劳累乏力,触动伏痰,痰气阻滞,闭塞气道,症见发作性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声者,称为哮病。

哮与喘常合为一病论述,名为哮喘。实际两者判然有别。陈文治说:“哮者,喉中气促如曳锯之有声,非若喘以气息言也。”明确地指出哮病、喘病的区别。

哮病在我国医学文献里尚有咳嗽上气、呷嗽及喘哮、哮吼、冷哮、热哮、盐哮、酒哮、醋哮、水哮、风痰哮、花粉哮、年久哮等名称。哮病常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损害劳动力。因此积极开展防治研究工作,有深远的意义。

哮病最早见于金元·朱丹溪的论述,说:“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又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丹溪心法》哮喘)。认为哮病的产生是痰的危害,并提出哮病的防治提纲,对正确认识哮病做了积极的贡献,但仍统称其为哮喘。明以后只称哮病,明确与喘证分而论述。如李健斋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又虞抟也说:“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朱丹溪以前,我国医学文献就有较为明晰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别论》曰:“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逆调论》已认识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其中所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即今所谓哮鸣音,更与哮病相似。

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虽未立哮病之名,但对哮病的证候特征论述极为深刻。如“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及“使人喘鸣”“喘息有音”,并提出用射干麻黄汤来治疗。

晋·皇甫谧已有“咳逆上气,咽喉呜喝喘息,扶突主之”(《针灸甲乙经》,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之述。除取扶突之外,又加太溪、大钟、膻中、俞府、太渊等穴,说明针灸治哮病早有应用。

隋·巢元方称其为呷嗽。其论曰:“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喉咽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诸病源候论》十四卷呷嗽候)。此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有学者提出哮病是在呷嗽的基础上变化来的。最具代表者是清·沈金鳌。说:“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俱有声音。呀呷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呀呷作声……”(《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

明清,除确立哮病外,对哮病产生机制、诱发因素的阐述已清楚备至。如明·王肯堂明确认识到哮病反复发作的道理是:“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证治准绳》第二册·诸气门)。清·沈金鳌则说:“哮之一症……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初冬”(同前)。稍后的林佩琴对症候诱因认识更为清楚。其论曰:“哮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至喘咳不能卧息,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络,宿根积久,随感辄发,或贪凉露卧,嗜甜咸,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热壅气逆,故声粗为哮。”同时还提出“热哮”“寒哮”“盐哮”“糖哮”等名称。

【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二)饮食不当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因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发物,以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不同食物致病的敏感性亦有区别,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三)体虚病后素体不强;或病后体弱,肺脾肾等脏腑机能失调。肺虚则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脾虚则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则摄纳失常,水泛为痰;或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均可致肺的宣发肃降失常。

(四)情志所伤愤怒忧思不断,气机郁满,化生痰浊,痰随气动,聚于肺系,发为哮病。

哮病发作期的病机变化为“伏痰”,遇新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之分。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以热化,属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来,则为寒包火证。寒痰内郁化热,亦可由寒哮转化为热哮。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阳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养肺,反而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上干于肺,而致肺气出纳失司。由于三脏之间的交互影响,可合而同病,表现肺、脾、肾气虚及阳虚,或肺肾阴虚。严重者因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打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鉴别诊断

1.喘病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痰白清稀多泡沫,面色晦滞,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麻黄、甘草各10g,北杏仁、乌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15g,蜈蚣3条,干姜、法夏各12g,细辛6g,紫花杜鹃30g。水煎服,每日1剂。

2.热哮哮证发作症状加痰黄或白而黏浊稠最,面赤汗出,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麻黄、甘草各10g,生石膏、鱼腥草各30g,北杏仁、乌梢蛇各18g,地龙、僵蚕各15g,瓜蒌仁12g,蜈蚣3条。水煎服,每日1剂。

3.阳气暴脱哮喘发作严重,面色青紫,汗出如神,神气祛倦,肉??筋惕,二便失禁,四肢厥冷。舌色青黯,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脱。方药:四逆汤加人参。对顽固性哮喘造成激素依赖者,可用中药补肾法。方药:菟丝子、巴戟天、杜仲、枸杞子、山萸肉、鹿角胶各15~20g,熟地、山药各20g,附片10g,苏子、炙麻黄、款冬花各10~15g。结合寒热性质则随证加减,每日1剂。

(二)缓解期

1.肺气虚易感冒,时咳,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肺益气。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白术10g,防风6g,党参、百合各15g,甘草3g。

2.脾肺气虚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同色?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溺。治宜健脾益气。方药:六君子汤加味。黄芪20g,党参、黄精、扁豆各15g,白术、陈皮、半夏各10g,茯苓12g,桂枝6g,甘草3g。

3.肺肾两虚咳嗽短气,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尺脉弱。治宜肺肾双补。方药:温阳片加减。黄芪20g,党参、生熟地、淮山、仙灵脾、菟丝子、核桃肉各15g,熟附子6g,补骨脂、陈皮各10g,甘草3g。也可用紫河车(烘干研末装胶囊),日服1.2g。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定喘丸每次3~6g,每日2次。用于治咳嗽哮喘,胸满气逆,喉中痰鸣等症。

2.定喘膏外用,每次1张,敷贴肺俞。用于治寒喘为病。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膈痞,气喘痰鸣等症。

3.芸香草油气雾剂哮喘发作时吸入。用于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4.鲜竹沥每次15~30ml,每日1~3次;小儿1次5~10ml。用于治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中风舌强,痰涎壅盛,小儿痰热惊风等症。

5.橘红丸每次1丸,重者每次2丸,每日2次。用于治肺热咳嗽,哮喘,咯痰黏黄量多,心中烦闷急躁等症。

6.热参片每次1~2片,每日2次。用于治脾肾阳虚,肺寒留饮所致之咳嗽,胸满喘逆,痰质稀有泡沫等症。

7.哮喘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用于治哮喘,老人久咳,喘卧不宁等症。

(二)单方验方

1.五味子250g,加水煎半小时,冷却,放入10个鸡蛋浸泡,10日后,每晨取1个,糖水或热黄酒冲服。

2.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细末,分作30包,每日2次,每次1包。适用于寒喘实证。

3.紫衣胡桃肉10个,每晚临睡前缓嚼,用淡盐水送服。适用于虚喘。

4.地龙研粉,装胶囊吞服,每日3~6g,每日3次。适用于热喘实证。

5.紫河车粉1.5g,每日2~3次,开水送服。适用于虚喘。

6.人参1.5g,蛤蚧1对(炙),苦杏仁30g,川贝母60g,紫河车30g,并研细末,每次服3g,1日2~3次。

7.人参6g,胡桃肉4枚(去壳不去皮),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适用于虚喘。

8.葶苈子研末入胶囊,每次3g,每日3次。用于热喘痰多者。

(三)针灸

1.实喘者宜针,常用穴位有大椎、膻中、身柱、肺俞、曲池、合谷等;虚喘者,宜灸,常用气海、关元、神厥、肾俞、三阴交、命门等。

2.痰多不易咯出者针刺足三里、丰隆、天突穴;喘甚者针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穴。

3.穴位埋线选取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等穴,埋置羊肠线,每20~30日1次,连续数次。

4.穴位割治穴位可选大小鱼际之间,中指间根、膻中、肺俞等。

5.拔罐疗法选肺俞双侧,定喘穴进行拔罐,每次10~20min,对风寒型喘证较好。

【预防与调护】

1.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

2.保持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

3.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肥腻、辛辣、海腥等物,如酒、鱼、虾、肥肉、浓茶等。

4.有吸烟嗜好者,应坚决戒烟。

5.已婚者当节欲,尽量减少房事。

6.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

7.平时可长期服用扶正固本中药,以减少发作次数。

8.参加适当体育锻炼,逐步增强体质。

中医能医治好哮喘病吗?

医治哮喘要搞清楚的是:老病号一定先要把内脏多年积蓄的老痰祛除出来,才能进行下一步用"信必可都保"和其它的药来控制!如果,你不把这些障碍物排出来,一切都是白搭,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包括部份医生),要住院治疗,让医院医生帮你查一查到底哪个脏腑受伤了,如果一味的去治肺后果是严重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反复复发作,而且越发越严重?住院时雾化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雾化不是小孩治哮喘的专利,有些人可能也没看到过成年人用雾化,再者,你到医院去挂盐水其中的药无非是平喘,消炎,化痰。我的观点是,挂盐水之类寒性的成份较多,当你哮喘暂时被控时,这时你马上要通过体育锻练增强体质,中医养生:经络按摩把体内的寒气排出,身体才会越来越好,哮喘有二种,一种是遗传的,另一种是后发生的。在这里我可以这么说:前一类只能做到"控制"就是"正常人"了。后一类治愈的可能概率是50%,不像有些人所说的"谁说能治愈哮喘,谁就是骗子",哮喘难治这是事实,但仔细分析一下,学点老祖宗留下宝贝---中医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果,可能你不信,我也得过此病15年,严重时经常进医院的ICU,一住就是15天,通常是醒过来身上导尿管,氧气管,输液管都插好了。家住六楼,能走上二楼已是个奢望了,平常走路不满十步就要蹲下喷一下"沙丁"来缓解。现经过上述所说的治疗和中医保养,人活的好好的,每天快走慢跑8公里,小喘,一口气上六楼小喘不吃药5分钟之内就好。公务在身下次再交流。

请问什么中药治疗哮喘最有效

中药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有半夏、白芥子、旋覆花、白前、猫爪草等。清热化痰药物有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白前、桔梗、胖大海、昆布等。止咳平喘药物有杏仁、苏子、白前、紫苑、款冬花、枇杷叶等。

中医治哮喘吗和中医能治哮喘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