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发热中医辨证,以及发热中医辨证施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通过四诊所了解到的症状、体征等临床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推断其原因、性质以及正邪的盛衰和病情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独特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独特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辨证和论治,又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临床上只有辨证正确,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中医辨证是必须的,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辨证,而是我们对辨证的理解出现的偏差。其中关键的经络辨证,被我们所忽视。
首先,中医辨证的核心思想是经络理论。
中医辨证施治是在经络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例如六经辨证是经络理论在临床辨证方面的综合应用。早在《内经》中对热病、疟疾等的论述,即以足六经为代表分析全身性证候;以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又有了重大的发展。六经概括了十二经,以此为纲分析全身的病症,而且所包括的证候,又不局限于经脉本身,也兼及络脉、经筋、皮部的范围。又如《内经》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皮毛,经过孙络、络脉、经脉渐次深入脏腑。温病学派结合“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的理论,认为人体最为外层是“卫分”,依次是“气分”、“营分”、“血分”,并用这一层次概念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来分析热病的浅深先后,这是对经脉学说的灵活运用和发挥。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纲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理、法、方、穴、术、药、辨证论治无不以之为依据。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只表现在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宋代的朱肱《活人书》中指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这所在。”历代医家不论是在治疗方面、著述方面也无不以经络学说来作为诊断和治疗以及说明病变的依据。近代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认为:“经络实是古代医学生理病理之基础,也是从整体观念出现的治疗准则。”“整个《内经》书中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十二经络的基础上的。”(《经络之研究》译本自序)对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灵枢·经别》作了精辟的概括:“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指出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对人体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保持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痊愈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初始学医的人开始就应学好有关经络的理论,即使学术造诣很深的人也必须深入加以研究,才能很好地掌握治疗疾病的技术。
其次,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容易被忽视的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它们虽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但多为定性辨证,唯有经络辨证是定性辨证基础上的定位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一方面,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和网络周身的系统,经络辨证更易于将体表收集到的征象与内在脏腑功能变化之间建立联系,使诊断更准确,例如口干一症,唇周干燥应胃,足阳明经“环唇”;口颊干应肝,足厥阴经“环唇内”;咽喉干应心肺,手少阴经“上挟咽”、手太阴经“从肺系”;舌干以舌下舌根为重应肾,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舌干连及上鄂则应肝,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又如头痛一症,前额痛应阳明经,多伴恶心欲吐的胃肠道症状;侧头痛应少阳经,多伴有情绪异常、口苦眩晕的肝胆症状;后头痛应太阳经,多伴有恶风怕冷、颈项僵直的外感表证;巅顶痛应厥阴经,多伴有记忆力下降、头昏的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症状。
另一方面,经络辨证,包括经脉辨证(或称为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内容。其中,十二经脉又统领着相应的皮部、络脉、经别和经筋,共同把人体划分为十二个基本不相交错的区域(或区带),每个区域内又分为表层的皮肤、浅层的络脉、中层的经脉与经别、深层的经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辨证除了将人体外部表现与内在脏腑变化联系起来,分析辨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以及各脏腑的功能盛衰,进行定性辨证外,更为独特的是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特点,结合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辨证,而且这种定位辨证,不仅是线性、带状的,还是分层次、立体的,是更为精确的层次定位辨证。例如各类腰部伤筋(包括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现代医学疾病),多辨证为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经筋病,根据疼痛及疼痛放射的具体部位归经辨证,选择小腿背侧承山(膀胱57)、飞扬(膀胱58)或筑宾(肾9)深刺治疗,多有显效。又如白带异味、阴部湿痒多辨为足厥阴经湿热证,取井穴大敦(肝1)刺血可治。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实体操作特点,使得针灸临床中更多地使用了经络辨证方法,形成了定性与定位相结合的辨证特点,如果定性辨证是一种抽象诊断方法,那么建立在早期解剖学基础上的定位辨证就是一种具象诊断方法,抽象与具象并重,这既是建立在经络辨证基础上的针灸疗法的优势与特色,也是中医针灸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植于传统中医学,同时又被现代医学广为接受、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的内在原因。
以程莘农院士为代表的程氏针灸强调经络辨证,其实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双重知识结构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传统中医学更注重属性、归类、特点等抽象宏观概念,那么现代医学就更注重位置、结构、组成等具象微观概念。如果说经络辨证兼顾了抽象与具象两种认知方式,那么经络就可以承载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甚至是使命性的。因而,对经络的正确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手掌发热且红的现象,多数易发于中老年者,微胖者,最根本的问题是长期过量地食用高热量的肉类食物,营养热量过剩。第二是心脏血管长期乏力,倒至手掌血液循环回流不好所至。第三是人体即将引发多种的,但不知是会引发何种疾病,大凡遇手掌长时间的红热者,万不可粗心大意。
所谓中医的辩证,实际就是通过病人的症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不过,很多中医对人体机理、病理和药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的效果。不信的话,去网上搜索一下,同样的症状,不同的中医,能开出上百种处方,这也是很多人,对中医不太信任的主要原因。其实,真正有资历的中医,是能够治好许多西医都无法治愈的顽疾的。
西医诊病,中医辨证。一个是现代医学,一个是传统医学。他们的诊断治疗方法不同,但是目地是相同。都是治病救人。
小编提出的西医如何解释阴虚发热?这个问题西医师会张口就来:"午后发热,晚上盗汗"这是西医结核病的典型症状。这包恬肺结核,腹膜结核,骨结核,肝、肾、脑、生殖系统结核等。这方面的治疗是西医的強项。经过系统的抗痨治疗,一年半左右多能夠治愈。当然阴虚发热也包括一些风湿性疾病,及其它慢性病。
而中医对这些器质性的阴虚发热只能用些黄芪鳖甲散,秦艽鳖甲散,秦艽扶赢汤,百合固金丸、保真汤,六味地黄丸,知栢地黄丸等来配合西医辨证施治。单用中药会贻误病情。就是中医院的中医大师们,对这些病也是以西药为主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其实在中医的辨症中,西医把这些症状都会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来检查出向题。还是开始那句话,中医讲究辨证,西医讲究诊病。西医通过各种手段检查不出问题的均列入待查或官能症。这些病才是中医治疗的强项。
请不要用一些话题来挑起中西粉之间的矛盾,其实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很紧密,中医院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有中医师会诊制度。西医大夫多数人学过中医。根本??是一些人认为的中西医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