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医穴位与针灸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医穴位与针灸以及中医针灸的地位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学和科学,跟中医差了一个文明等级,中医历经沧桑,战火纷飞中失去了太多,即便如此,中医仍然在战略上高于西医,只是由于近代的衰落,战术中医不敌西医发展迅猛。
穴位经络是中医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根本。
自学中医,该先学针灸还是先学内经?我给你的答案是:
一、先学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包含了阴阳,五行之说,脏腑表里之说等。对于治疗疾病有指导方向的作用。如治病的根本就是调理身体的阴阳,因为《黄帝内经》里讲“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人身阴阳平衡了,才不会有病。再如五行中,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互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原理。根据这个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衍生出的的培土生金之法,滋水涵木法,泻南补北法等治疗疾病的方法;再如脏腑肝与胆相表里,如肝出了问题,也会连着胆出问题,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问题也影响到小肠的功能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基础知识。
二、看《黄帝内经》,因为临床治疗上,往往离不开《黄帝内经》里的中医理论。明代名医缪希雍(补益滋生丸的传播者),当时众多医生治不了他的病症,他就是从《黄帝内经》中,得到的答案,用药治好了他的病,从而走上行医之路,终成一代名医。还有很多名医,治疗杂病难病时,均是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的答案。这正是《黄帝内经》魅力的所在。
三、看中医诊断,熟练望,闻,问,切四诊。四诊中,望诊必须要精,望诊主要包括望体形,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血虚等;望五官五色、望目、舌、头发、耳朵、手指甲等等。脉诊只是给前三诊做最后诊断用的。如用诊脉断人阴虚还是阳虚,左尺短为阴虚,右尺短为阳虚。是表证还是里证,是那个脏气出了问题等等,做到精准到位。
四、看再看病因赋(我写的文章中,有这方面内容,在此不再繁述),人生病皆有因,治病寻根,才能治疗一劳永逸。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病人的疾患。
五、看药理,用药如用兵,治病和排兵布阵相同,分君臣佐使,君药(治主病及主症的药)、臣药(加强君药治疗主证的功效及治次要病证的药)、佐药(加强主药和次药功效的药或者是减少主药不良反应的药及反佐药)、使药(1、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兼治次要的病2、起调和诸药作用)。只有心中知道药性,清楚了药性,才能清楚如何布阵,谁当主帅、谁当主将,谁当偏将、谁当兵,攻伐疾病,将主病和次要的病症一网打尽。细品《伤寒论》中的用药,就是排兵布阵打仗。
又如药物的四气(寒、熟、温、凉、平)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如归肝经的药有抗惊厥等作用),升降沉浮(如有升阳举陷作用的升麻,发汗解表的麻黄,沉降泻下的大黄等等),毒性(什么药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范畴,每种毒性药物的用药限量是多少)等等。清楚了这些,等于给治疗不同病证,指明了用药的方向。记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只是指明了用药的方向。而不是起治疗疾病的作用。
六、看方剂学,精通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背经方,清楚经方组方的特点(君臣佐使等),功能及主治,为自己将来组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七、最后,学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近代才从中医里细分出来的,到现今又分出针灸科与推拿科(有时我对此很是不解,这是不是人为的开中医的倒车)。因为无论是清朝,还是民国时期,针灸推拿是每个中医师医治病患,必会的中医技能。因为他们治病时,往往会遇到不能或者是不用吃药的病人,这时做为医者,就得用其他的治疗方式,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这种情况下,针灸推拿就派上了用场。当然,治病也包括情志法。所以,做为学习中医的人,也必须学习好针灸推拿,怒喜思悲恐五个相生相克的情志关系((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一套下来,基本上能治疗一些简单病症。再多学多练,中医治疗疾病的能力,定会水涨船高。中医知识及技术的增长,是一个人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分不开的。
而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因为学好中医,太需要一颗坚定的心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交流指正。
针灸治病的原理,针灸,分九针各有所用,一般治经络病用三棱针,豪针,加艾灸,统称针灸,人体如宇宙,向一个大环,分阴阳,气血,就是寒热,热的很了水以蒸发,冷的很了水结冰,热的很了为阳刚,冷的很为阴盛,都为不同,阴阳不合,万物不生,医病之理调起阴阳平衡,寒者用阳补之,是冰化成水流通。天热为阳刚,调起风雨以降热,河流有水,大地水分够万物得所用,是打到中庸之道,刚好,针能调节人体气血,又叫补泻,实者泻,虚者补之,切麦而知,三棱针放血不用手法,针刺出血,病血出来,新血生,大环以通,全身气血通畅,身体健康。不过,会针灸的人不多。经通补泻,和法,通得针灸全手法的人不多,所以会出医疗事故,因为不知道针灸手法。会针灸手法就不会出医疗事故。
随着中国的国力提升,作为国粹之一的针灸技术在国际上也越来越火,甚至已经应用在美国军队里的日常保健医疗工作中,疗效显著,可谓是立竿见影,然而在针灸的原理上一直是个谜,国内外从神经、肌肉、血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依旧无法完全揭开真相,只能在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起到驱病除疾的作用。
很多人一直好奇穴位是怎么确定出来的,经络的循行走向分布纵横交错感觉古人的智慧太过强大,在临床上运用时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一个公分都无法得气。其实针灸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经过长期的人体检验,确认行之有效才得以流传下来,如大浪淘沙始到金。
早期,经络和穴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经络如何产生至今仍不得而知,穴位的起源则与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关。鬼神邪祟侵入人体,其所藏之即为“穴”。所以早期是“以痛为腧”,即现代所说的阿是穴,穴位的位置根据病情而定,借助砭石刺病痛局部不仅可以排脓放血,更可以籍此而驱除引起痈疡的致病鬼物或有害病邪。所以早期的穴位只是一个相对表浅的结构,而多处于肉眼可见的血脉所在或易于触摸的肌表部位。
后来,黄帝内经的出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确立,阴阳气血理论取代了鬼神作祟,穴位则成为人体之气聚散来去以及邪正相争的基本所在。穴位不再仅仅是一个“以痛为腧”的表浅结构,而是变成了和具体的经脉相连属的运行气血的关键部位,经络和穴位两个独立系统相融合,而被称作经穴。穴位的主治也大为扩展,除了局部的治疗作用外,还具有了与相应连属经络病候有关的全身治疗作用。
总而言之,穴位的定位及功效与中医理论的形成是同步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以及与古代的哲学等思想相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郭军主任医师/邱俊峰硕士研究生)
中医穴位与针灸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针灸的地位、中医穴位与针灸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