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便溏,中医便溏诊断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医便溏,以及中医便溏诊断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医所说的大肠病变包括哪些?
  2. 中医如何治疗结肠功能紊乱?
  3. 中医中的中气是怎样产生的?
  4.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所说的大肠病变包括哪些?

大肠病变的病因病机

人体的大肠专司传送糟粕,将经过消化吸收的糟粕排出体外;同时又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它与五脏的肺相互表里,上下相应,大肠手阳明经络肺属大肠,如果肺气肃降,则大肠腑气通畅,出入有常;肺气逆郁则大肠腑气壅滞而见便秘、腹胀。

大肠受脾的统摄,脾阳虚弱,常见腹胀、便溏或久泻久痢;脾阴不足则大肠津液缺乏,常见便秘或排便不畅。此外,寒湿或湿热之邪,可以直接入侵,客于大肠,导致大肠的传导失常,或者发为溏泻,或者便肠垢。

现代医学常见的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等,都属于大肠病变范畴。

大肠病症的分型证治

1、大肠湿热证

病因:实热之邪互结阳明之腑,所谓阳明之腑就是胃、大肠,导致胃和大肠闭塞不通所致。

表现:便秘不通,腹痛拒按、痞满不舒,或发热呕逆,或者纯粹的下利粪水而热结旁流,或者便而不爽,或烦躁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导滞

处方:承气汤加减进行治疗。

2、大肠湿热证

病因:多是因为外感暑湿邪气,或因为饮食不节,或者因为食用了不净之物,导致湿热蕴藉大肠而成。

表现:主要表现为腹泻或者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纳呆,发热身重,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处方:葛根芩连汤或者白头翁汤加减进行治疗。

3、大肠虚寒证

病因:多是因为脾肾阳虚,或者过用苦寒伤阳,寒邪直中肠道所致。

表现:患者多表现为溏泻或久泻不止,所泻清冷,腹满时痛,喜暖喜按,或者肛门下坠,或者四肢欠温,脉细弱,舌淡苔薄白。

治法:温阳散寒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4、大肠津亏证

病因:大肠燥热耗伤肠液,或者脾阴不足,不能下及大肠,均可导致大肠津亏。

表现: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干燥而硬结,排出艰难,数日一次,或者口臭咽燥,或者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舌苔黄燥,脉细。

治法:润肠通便

处方:麻子仁丸或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结肠功能紊乱?

结肠功能紊乱主要表为腹疼、腹泻、及便秘。多有下腹部疼痛,排气排便后腹疼缓解。腹泻多发生在凌晨,便常规和结肠镜检查多无异常。

中医对结肠功能紊乱,根据不同的证型可分如下四种:

1,脾虚泄泻: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微。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参苓白术散主之。

2,脾肾虚泄泻:黎明前少腹作疼,肠呜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主之。

3,肝瘀泄泻:每逢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疼、腹泻、疼后即泻,泻后疼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治则抑肝扶脾,调中止泻,疼泻要方化裁。若肝瘀气滞可加柴胡、积壳、香附、脾虚明显可加用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加用乌梅、五倍子等。

4,寒湿阻滞泄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寒湿内生、阻遏脾阳、下注大肠所致。便溏泻或清稀、或粘液便,舌质暗淡、苔簿白、脉沉细。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胃苓汤化裁。

中医中的中气是怎样产生的?

气是构成人体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常言道有气者生,无气者死,人活就是一口气,气足的人生命旺盛,气虚的没有生机,中气则是人体后天之气的来源,是保证人生命活动的前提,中气旺盛生命就会强壮,中气不足体质虚弱,中气的来源主要是人体吸入自然界的清纯之气,和饮食五谷产生的脾胃之气的结合,中气中医称之谓宗气。

中医的气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也就是元气、营气、宗气、卫气,这些气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各种功能,元气就是人的真气,是随着生命而来,需要后天之气的滋养和充实,元气充足的体质强壮,元气不足的体质虚弱,元气藏于肾中,影响着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人体生命的先天之本。

中医的中气就是宗气,是由自然界中的清纯之气和饮食五谷产生的水谷精微相结合而成,《黄帝内经》中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就是由肺气和脾胃之气组成,这种气形成于肺而聚于胸中,是气血的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后天之本,它可以帮助肺呼吸,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因此中气旺盛的人,气血运行正常、体质强壮,反之中气不足的,就会食少便溏、气虚无力、动则气喘,中气下陷的会有久泻和脏器下垂的症状,有胀、坠、久泻的表现,一般体质都比较虚弱。

营气、卫气来源于中气,营气行于脉中,随着血液运行于全身,卫气是行于脉外,对身体起到温暖和保护作用,因此中气不足或者虚弱,就会使血液运行减缓,身体的抵抗力降低,经常感冒或者体质偏寒,身体怕冷、四肢发凉,中气充足身体才会健康。

中气即是宗气,中医一般认为中气是脾胃之气,与人的饮食和消化吸收关系密切,饮食不足或者营养不良都会影响中气的生成,因此中气不足的人要调理脾胃、调理饮食,当然中气的形成也受肺气的影响,肺气正常能够吸入清纯的空气,才可以使中气旺盛,这也是保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前提。

中医治疗疾病必求于本,本就是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必求于肾,后天之本必求于中气,而中气必是脾胃,这是中医经常说的:久病归脾,穷必归肾,所以注意调理饮食,保持肺气通畅,就会使中气充足,才可以保证人体的身体健康。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消渴主要由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所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本病与肺、胃、肾三脏密切相关,以肾的病变最为关键,其辨证治疗如下:

一、上消

1.肺热津伤:可见尿频量多、口渴多饮、口干舌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症状。治当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多选用消渴方加减。

二、中消

1.胃热炽盛:可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等症状。治当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多选用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可见口渴喜饮、多食与便溏并见或者食少、精神不振、形体消瘦、乏力、舌淡红、苔白而干、脉弱等症状。治当益气健脾、生津止渴,多选用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可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样或者尿有甜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治当滋阴固肾、润燥止渴,多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可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样或者饮一溲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黧黑、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等症状。治当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多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本内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脑病)科副主任医师袁盈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关于中医便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