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的气血 中医里的气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08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关于中医里的气血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医里的气血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西医是如何补气血的?
  2. 中医气血中的血是什么?
  3. 中医中常说的气血和湿气指的是什么?有谁能说清楚?
  4. 气血来源讲解

西医是如何补气血的?

西医补气,上氧。

西医补血,有升白细胞的药、升红细胞的,有终极补血法,直接输血。

西医没有气血的概念,补气血只有中医才会。

中医中气血双补的名方为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大枣、生姜组成。

补气血还是得找专业的中医,不乱吃,比如阿胶过于滋腻,脾胃不足的人就不能吃。

中医气血中的血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首先说明的是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组成人身的基本物质,听起来虚无缥缈但是它又客观存在,所以说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科学,还是属于唯物主义哲学,这些物质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中医认为,血是红色液态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对我们的身体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而它只有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生理作用,如果逸出脉外了就是出血了,中医也叫“离经之血”。

血主要是由我们摄入的饮食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而成。

血对我们机体有强大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只有血充足我们面色才能红润,肌肉才能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才能润泽有华,我们的感觉和运动才能灵活自如。

而血又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载着气在脉管里周而复始在流动,一旦血逸脉外,那么气也会随之丢失,从而造成气血两虚。

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应用中医都要用唯物主义的思维去研究运用它,这样才能学的更好,用的更顺!

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中医中常说的气血和湿气指的是什么?有谁能说清楚?

在中医上,血的概念和我们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气的概念就比较复杂,它包括我们常说的呼吸之气,还把我们脏腑器官的功能归属于气,比如胃气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肾脏在中医上称为人的先天之本,肾气又称为元气,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肾又主精,精血同源,气血亏虚会导致肾亏,肾亏又会导致气血亏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气、血亏虚在症状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从望诊上区别,气虚者多面色晄白,血虚者多面色萎黄,在症状上看,气虚者多肢冷乏力多汗,血虚者多伴有虚热的症状,当然在临床上不同的人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只能给你一个简答。举一个例子,假如是贫血引起的症状可以归属于血虚,而血压低引起的症状就属于气虚的范围。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而此处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另外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腻等。观其舌苔厚腻,察其脉象濡,临床间夹其他征象,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每一种实体的具体治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而且一般时间都比较长,如果药物选择不合适,就会出现上述状况。这个建议现在最好到中医脾胃科进行就诊,通过详细的表现,明确具体证型,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身体康复。

气血来源讲解

气血为中医术语。气血来源于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经过五脏六腑的生化形成,其中脾胃对于气血形成最为重要,因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1、气的形成:中医认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能通过肺、脾和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形成人体所需的气。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非常重要,机体从饮食中摄取营养物质,依靠脾胃受纳和运化的功能,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营养物质转化为水谷精气,作用于人体;

2、血的形成:人体摄入食物以后,需要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生成精气。水谷精气在五脏六腑的作用之下转变成津液,最后形成血。

关于中医里的气血,中医里的气血是什么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