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出汗,中医 出汗多

发布时间:2023-11-06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中医 出汗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医 出汗多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喝补脾胃的中药,特别容易出汗怎么回事?
  2. 中医是如何诊断多汗的?
  3. 中医不讲神经那么中医是如何定义多汗症的呢?
  4. 满头大汗,中医什么样的调理比较好?

喝补脾胃的中药,特别容易出汗怎么回事?

治疗脾胃和气血方面的中药是会导致您说的睡觉冒汗这种情况,调理脾胃气血的药物多是温躁的,因为这些中药是滋补的药物,就是起调节气血作用的,停药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中医是如何诊断多汗的?

多汗,在中医属“自汗”、“盗汗”范畴,诊断辨证方面,主要看症状表现。什么样症状,对应什么样的病因病机。

实际上,在诊断中还要细分全身汗、局部汗,日汗、夜汗,小儿汗、妇女汗、老年汗等等,但这里只是做简介,就一概而论了。

举例来说:

1、汗出恶风、时寒时热——多属营卫不和

这是因为,卫气不同,腠理失密,又营阴不足,易感风邪。阴阳失调,开阖失司,故汗出后恶风明显,周身疫楚,时寒时热。

2、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肢体重着麻木,小便短少——多属风湿伤表

正如《类证治裁·汗症》所说,“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恶风自汗”。由于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或素体虚弱,复感风湿外邪,肌表受损,导致腠理时开时闭,所以自汗断续,汗量不多,恶风畏寒;风湿痹阻经络,经络失于通畅,则出现肢体重着麻木;湿邪易致三焦失畅,膀胱不利而小便短少。

3、自汗常作,动则益甚,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白少华,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多属气虚

心主汗液,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由于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因而自汗常作。稍动即出,平时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时时畏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面白少华,这些东西一看就知道,是气虚的典型症状。

4、手足多汗——阳明证

正如《伤寒明理论》所言,“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燥屎内结所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属于特例。

手足多汗,不外乎脾胃气虚、阴虚或是湿热,具体怎样也是要看情况的,但总是来说,是脾虚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的手足多汗。

——基本上,中医诊断治疗多汗症,就类似于以上的思路。辨证论治,但多汗多见传变,不可不察。

中医不讲神经那么中医是如何定义多汗症的呢?

不讲神经讲经、络。白天汗多气虚自汗。夜间阴虚盗汗。多汗症还与精(心)神创伤,津液不摄,恐惊等相关。

满头大汗,中医什么样的调理比较好?

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就应该多出汗,俗语说: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若夏天出汗太少,就容易频发感冒,关节炎,失眠,高血压等慢性病。

汗证是以出汗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病理变化,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中医的“十问歌”,首先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是临床医生诊断所看重,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来分辩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判断。

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夜间盗汗多属阴虚火旺或久病阴虚证;头上出汗,是体内有热,宝宝常常会出现头汗多,俗称“蒸笼头”,若小儿精神好,即使汗多一点,亦可不必理会;胸以上出汗要补脾、消食;遍体出汗滋阴;如果半边身体出汗叫偏汗,多属气血不足证,老年人出现偏汗常常是中风的先兆;甲亢患者多汗以手脚出汗为主等等。

推荐酸梅汤,盛夏天地之间阳气旺盛,人的阳气亦外泄,伴有阴津外泄而汗出津津,适当酸敛一下,有助于保持阴阳平衡;组方是:乌梅、生山楂、陈皮各15克,冰糖适量,加水大火煎煮20分钟左右,代茶饮。谢谢??

关于中医 出汗和中医 出汗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