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歌诀

发布时间:2023-11-06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医六经辨证,以及中医六经辨证歌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六经辨证基础知识详解
  2. 如何真正掌握六经辩证
  3. 《伤寒杂病论》是六经辨证体系,那么,六经的实质和外延是什么?
  4. 首次提出六经辨伤寒的是

六经辨证基础知识详解

1."六经辨证基础知识"是中医理论中的一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等书的内容,该基础知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2.在学生阶段,这门学科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和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学习时间并不算充足。3.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六经辨证基础知识",还需要动手实践,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归纳总结,需要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如何真正掌握六经辩证

六气在天,五行在地,人在天地之中,秉天气生六腑,秉地气生五脏。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六气在天对应着我们的24节气,四个节气两个月为一气,天气的表现归纳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会影响人身之气,所谓外感病因。

人与天气相应,地气相接。六气在人体中的12正经循环,分别是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总计12条经。

12条经,有主管气化的6条经,于是有了六经辩证

六经统领六气

初之气:厥阴风木之气——足厥阴肝经统之,手厥阴心包火从母化气而生风。

二之气:少阴君火之气——手少阴心经统之,足少阴肾水从妻化气而生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之气——手少阳三焦经统之,足少阳胆木从子化气而为暑。

四之气:太阴湿土之气——足太阴脾经统之,手太阴肺金从母化气而为湿。

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手阳明大肠经统之,足阳明胃土从子化气而为燥。

六之气:太阳寒水之气——足太阳膀胱经统之,手太阳小肠火从夫化气而为寒。

如果平人,六气互相转化循环不会表现出本气,如果身体生病,六气就会表现出来,从而对应人身体出现的症状。搞明白六气的属性以及传变规律就能因病施治,从而效如桴鼓。

我整理了六气变化的图,希望可以帮到你。

《伤寒杂病论》是六经辨证体系,那么,六经的实质和外延是什么?

六经辨证是始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结合《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传变特点,创立的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的辨证,而是六经八纲辨证与辨方的统一。

六经辨证讲究的是辨脉证、別阴阳、明六经证、知寒热、辨方证。以阴阳为总纲,归纳出六腑为基础的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五脏为基础的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辨证彰显出了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及阴阳、寒热、虚实、的病性。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为表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见有少阴之热化。太阳经证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太阳腑证分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蓄水证为内邪不解,膀胱气分失司,水道通调不利,造成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发热烦渴入水即吐,脉浮或浮数。蓄血证为外邪入里化热,热邪与瘀血相搏结于膀胱与少腹,出现少腹满胀疼痛,或小便不利,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瘢,脉沉涩或沉结。

阳明病是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为里阳。两阳合明故为阳明,气化不从标也不从本,而从太阴中见到湿化。是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害。阳明腑症为,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痛、大便秘结、舌苔厚黄干燥、脉沉实或滑。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本火标阳,中见风木厥阴。此时正邪相争,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目眩、咽干、苔薄白、脉眩。

太阴病为三阳证治疗不当,损及脾阳,也可由内阳虚弱,风寒之邪直接入侵。故表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脾络不通,造成脾脏的虚、寒、湿。表现为腹满而吐,口不渴,食不进,四肢不温,苔白,脉沉缓而弱。

少阴病为里阴,为三阳阶段发汗过度,内伤夺阳。或吐泻不止,津脱阳亏。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可分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细微。少阴热化证,表现为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厥阴为半表半里阴,本气为风,标气为阴,中见少阳相火。可出现上热下寒证、厥热胜复证、下利吐秽症。

六经病是逐日演变而来表传里的病理变化。六经辨证确立后还要根据证型来辨方。如太阳病伤寒类证,喘而汗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大热烦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六经的脏腑经络是是中医人体的整体慨念,在病变不同的时间段会发生传变。一经病症往往涉及到另外一个经,所以在六经辨证中出现合病、并病和传经病症候。

六经辨证根据证型选用特效药的加减法则,如:半夏止呕、茵陈退黄、乌头祛痹,逆气大加桂枝,里虚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等。

六经辨证在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运用了八纲辨证,既可运用的外感病,又可用于各种杂症的辨证体系中。

首次提出六经辨伤寒的是

《伤寒论》,《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